“老師快看,我畫的航天員在涂鴉城堡里展覽了,我的理想就是長大當一名航天員,探索宇宙的奧秘。”“老師,我從小亮的畫作中看到了一名醫生的責任與擔當,他的畫給予了我堅定的力量。”……同學們興奮的講述著涂鴉城堡里的所見、所感、所思。平陰縣龍山小學依據兒童文化,構建夢想、擔當、潛能、創造、自主、尚德五大精神成長主題,創造100種未來擔當者身份和任務活動,在德智體美勞五大領域,18個校園節日中,創生五大具體形態,助力實踐性學習育人的均衡落地。構建夢想節、探索節、健康節、涂鴉節、游戲節等校園實踐節日,為學生創生不一樣的童年經歷,光照學生的生命成長。剛才的一幕正是平陰縣龍山小學“涂鴉節”的活動現場。
一、以畫寄情,讓情緒在色彩中“落地”
當你走在上學的路上,學生的涂鴉作品讓人駐足。當你踏進校門映入眼簾的是涂鴉節的活動海報,藝術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著學生的參與熱情。涂鴉,一場無拘無束的“心靈蛻變”正在悄然開始。
學校根據學生特點設計分階式藝術聯結,不同階段融合不同跨學科內容:一級聯結“我喜歡的奇妙小世界”;二級聯結“我喜歡的特別時刻”;三級聯結“我喜歡的未知自己”,并且設計微課引導學生涂鴉。
在微課的引導和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不限形式,用“繪畫”說話,畫筆成了情緒的“翻譯官”,“小小的房子里住著溫暖的一家人,那是愛的印記;團圓的畫面里是一生難以忘懷的時刻;亂亂的線條隱藏的也許是心理的小煩躁。”學生在涂鴉過程中,看不見的心理狀態,變成了可觸碰的視覺語言。
二、以展會心,讓理解在互動中“生長”
“快看涂鴉城堡!”“你收集到的幸福印記是什么?”“我又收集到了包容這個印記。”……同學們駐足欣賞同伴畫作,從一幅幅畫作中,識別蘊含的積極心理品質,在對應品質欄按下手印,寫下自己的幸福宣言。涂鴉作品成了一本“會說話的成長日記”,觸發學生內心的“成長密碼”,讓這場展覽超越了藝術展示成為一次溫暖的心靈共鳴。
特別設置的“主題展區”更具巧思:“家庭角”匯集了孩子們畫的“團圓飯”“我家的節日”,讓人看見親情的模樣;“我未來的自己”更是人各有志“抗疫醫生”“飛天英雄”“最可愛的人”“人民警察”讓人看見了責任與擔當。一幅《我喜歡的運動》為主題的涂鴉格外醒目:跌倒的孩童眼睛緊盯翻滾的足球,那是毫不畏懼的拼搏。“畫里的小朋友和我一樣,跌倒了也不放棄”一年級學生指著畫說,這讓他讀懂了“要堅持不懈”。展覽不再是作品的堆砌,而是變成了一場無聲的“心靈對話”——每個人在他人的畫里看見自己,在彼此的理解中獲得力量。這場展覽,最終成了一次“無聲的教育”。
三、以創塑我,讓成長在角色中“扎根”
學生將活動中吸收的積極心理品質和藝術表達經驗,通過角色扮演和語言組織,轉化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具體策略。實現從感受情緒到管理情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的轉化。最具深度的,就是心理角色創作階段。學生從涂鴉中提取“幸福印記”,轉化為專屬的“心理角色”:畫過“航天員”的同學,塑造出“航天英雄”角色,設定它“遨游太空,探秘未知,不斷探索”;畫過“警察”的孩子,創造出“保護者”角色,說它“是人們的守護神,無所畏懼”。心理老師說:“角色創作就是讓學生在虛構中確認真實的自己——原來我渴望的勇敢、善良、堅韌,早已藏在心里。”
從手中的畫筆畫下情緒,到涂鴉城堡中互動成長,再到賦予角色中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場涂鴉節用最溫柔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心理成長的“實踐課”。當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心理角色”回到生活,那些畫筆間流淌的勇氣與溫暖,正悄悄變成他們面對世界的力量。或許,這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樣:靜靜陪伴每一顆心,慢慢長大。
涂鴉節以“涂鴉創作-作品展覽互動-角色創作”三階段遞進式設計,將藝術表達與心理成長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創作中釋放情緒,在互動中看見彼此,在角色塑造中探索自我,成為平陰縣龍山小學學科實踐育人中一道溫暖的風景線。也為小學階段開展深度融合、生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凸顯了“五育并舉”背景下學科協同育人的價值。(圖片由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龍山小學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