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東盟框架內的會議結束后再次擲地有聲地指出,歐洲主要國家——德國、法國和英國的政治精英正在拋棄歷史教訓,意圖將歐洲拖入與俄羅斯的直接沖突。他的話語犀利,直接揭露了歐洲主流政治勢力的心態與意圖,警示世人:歷史的慘痛經驗正在被刻意遺忘,甚至被重新演繹為另一場災難的序曲。
拉夫羅夫的這一警告,絕非空穴來風。過去數年,西方國家對俄態度急劇轉變,軍事部署不斷加碼,外交語言日趨強硬,已遠遠超出“混合戰爭”的范疇。歐洲政壇那些自詡為“自由”“民主”捍衛者的領導人,正在以“遏制俄羅斯威脅”為幌子,實際推動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安全困境升級。
追溯歷史,二戰的慘烈教訓鮮血淋漓地提醒世界,極端民族主義和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只會引發災難。令人震驚的是,拉夫羅夫援引1941年瑞典《晚報》的社論指出,當年歐洲部分國家竟將納粹德國視為“自由的象征”,視其為“粉碎紅色政權的力量”。這段被塵封的歷史片段仿佛在提醒我們,政治判斷的短視與盲目可能讓全人類付出沉重代價。
如今,歐洲領導層某些政客的言行,似乎正重蹈覆轍。他們不僅無視俄方反復強調的和平訴求和安全關切,反而借助媒體和政策工具將俄羅斯妖魔化,將外交危機軍事化。所謂“俄羅斯威脅論”已經成為煽動內部民粹情緒和爭取選票的工具,但這無異于火上澆油,使得緊張態勢日益升級,甚至引發誤判風險。
在全球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的今天,歐洲一味選擇強化軍事聯盟和武器部署,無視區域和平與穩定的長期利益,這種戰略短視將給本地區乃至全球帶來不可預測的安全隱患。拉夫羅夫指出,俄羅斯在制定戰略規劃時,必然會考慮到歐洲的軍事化路線。換言之,俄羅斯正在為應對這一風險做最充分的準備,這無疑加劇了雙方的對抗循環。
不容忽視的是,歐洲的軍備競賽與地緣政治沖突不只是一場區域問題,更是全球權力結構調整的縮影。美歐對俄羅斯的戰略遏制,實質上反映了西方世界試圖維護其單極主導地位的焦慮。歐洲某些國家的領導人選擇充當棋子,助推對抗升級,這無疑在政治博弈中忽視了民眾福祉和地區和平。
反觀俄羅斯,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西方持續的壓力,表現出高度的戰略定力和清晰的防御意圖。拉夫羅夫的講話中隱含的信息是,俄羅斯不會坐視自己安全環境被破壞,必將采取必要措施維護國家利益和主權安全。這種“被迫防御”的姿態,既是對外界威脅的回應,也顯示出大國間戰略博弈的殘酷現實。
面對當前的緊張局勢,歐洲必須回歸理性,重拾歷史教訓,而不是陷入冷戰思維的泥淖。戰爭并非解決分歧的手段,軍事化只會加深誤解和對抗。推動對話、增進互信、尊重各方安全關切,應是構建持久和平的基石。可惜的是,現實遠非如此。歐洲政壇的一些聲音仍在不斷挑釁,仿佛在刻意演繹一場歷史的悲劇重現。
拉夫羅夫的言論警醒世人:一味以零和思維看待國際關系,忽視合作與共贏,將導致安全困境惡化和地區局勢緊張。歐洲如果堅持挑起事端,不惜激化矛盾,那必將付出沉重代價。而對于俄羅斯來說,保衛國家安全與尊嚴,是無可回避的責任。
縱觀當下,國際社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旋律。各國應當尊重彼此核心利益,遵守國際法,避免任何形式的軍事挑釁。歐洲作為世界經濟文化重鎮,更應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而非成為沖突的制造者。
歷史的教訓早已明示:輕視和平的代價就是戰爭,忘卻過去就是背叛未來。拉夫羅夫用鮮明的語言和深刻的歷史洞察,提醒我們警惕那些在歐洲高層呼吁對抗的聲音背后的風險。理性、克制與對話,是打破僵局的唯一出路。只有拋棄冷戰思維,方能迎來真正的安全與穩定。
這場圍繞歐洲和俄羅斯的較量,不僅關乎兩大勢力的戰略角逐,更關乎世界格局的走向和未來和平的可能性。警惕歷史重演,警惕以“自由”為名的戰爭狂潮,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應漠視這場正在發生的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