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尋找中國資產軸:(一)“十”字資產帶》)
沿著“十”字資產帶觀察,可以看到,在這條資產帶上分布著若干具有經濟核心意義的城市群。
“十”字資產帶城市群
“十”字資產帶上的主要城市群,可根據歷史及實際經濟水平,大致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
長三角城市群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共41市)。
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
廣州、深圳、珠海等廣東9市+香港、澳門。
核心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
京津冀城市群
北京、天津+河北13市。
核心城市:北京、天津、雄安新區(未來規劃)。
“十”字資產帶上的主要城市群示意圖
第二梯隊
成渝城市群
重慶27區+四川15市。
核心城市:成都、重慶。
長江中游城市群
湖北武漢都市圈、湖南長株潭、江西昌九等。
核心城市:武漢、長沙、南昌。
中原城市群
河南+山西、河北、山東部分城市。
核心城市:鄭州。
第三梯隊
山東半島城市群
青島、濟南雙核。
北部灣城市群
廣西南寧、北海+ 廣東湛江+海南海口。
城市群的發展思路,體現著集中人口資源、增強區域協同、提升經濟效率、推動基礎設施改善等諸多考慮。
但是,城市群并非統一模式。城市群與城市群的組成是不同的,所產生的結果具有差異性。
如,長三角城市群屬于“強強組合”,無錫、上海、蘇州、常州、南京等均為經濟強市,芯片、軟件、動力電池、高端裝備、整車制造等所形成的產業鏈,持續吸引人口流入,包括高技能人才流入。產業協同也帶給房地產市場以較強的韌性。
成渝城市群是新興城市群,正處于發展的紅利期,如成都以“西部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定位,承接產業與資金,對人口的吸引力很強,由此構成對房地產市場的支撐。
而京津冀城市群,則是典型的“強弱組合”。北京集合主要經濟資源,且傳統優勢以服務業為主,對周邊經濟的拉動弱、虹吸強。北京周邊的河北城市以低端制造為主,缺乏高薪崗位,GDP較低,公共服務不足。表現在房地產上,北京樓市撐拄明顯,近在咫尺的環京卻無韌性支撐,房價暴跌,庫存去化形勢嚴峻。
房地產的三個軸
問題在于,無論是“強強組合”、新興城市群,還是“強弱組合”,資源向核心城市傾斜集中的趨勢是共同的。
城市群的出現,并不會抹殺核心區與周邊外圍區的差別,反而會出現分化加劇的情形。
除了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與環京分化的例子,廣東的情況也與之類似。臨近廣州、深圳的惠州和中山,樓市同樣支撐不足。深中通道的通車,曾讓很多人對于中山的樓市寄予厚望,但實際帶動作用并不明顯。
有觀點指出,作為房地產投資,一定要聚焦核心城市,慎選周邊。
此種觀點并非標準答案,只是對既有市場現象的一種總結。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現象呢?
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核心城市是產業集中地,這種集中使得周邊區域缺少高薪職位,由此缺乏對房價的基礎支撐。
第二,盡管城市群似乎是一個統一概念,但相關協調機制并未突破行政及資源壁壘,核心城市與周邊僅存在交通的互聯,而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核心服務上存在質的差距。在產業分工上,周邊對核心城市只是配套服務的概念,在經濟實質上存在明顯落差。
第三,各種政策資源向核心城市傾斜,比如金融、財政的支持,保障房的配套,城市更新的投資等,周邊的資源能力與核心城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由于以上原因,一旦經濟增速放緩或者一些產業收縮、重塑,資源就會進一步向核心城市匯集,即核心與周邊的實際差距拉大。
這里我們引入房地產賴以支撐的三個軸:
1.產業軸:高能級產業等;
2.人口軸:人口基數等;
3.政策軸:政策紅利等。
核心城市如何推動這三個軸呢?
用政策去持續優化人口福利待遇,降低居住成本,發展高能級產業,提供高薪就業機會,之后形成“人口流入→需求穩固→土地溢價→品質供給→房價支撐”的閉環。
三個軸,正是核心城市的優勢所在。
周邊地區,要想實現房地產的逆襲,或者說經濟發展的逆襲,其路徑,一是從產業進行突圍,即堅決引進高能級產業,對核心城市去依賴,難度指數五顆星;二是研究城市群協同特點,嘗試政策創新,實現局部領先和局部特色,難度指數四顆星;三是依靠功能互補,實現與核心城市的差異化發展,難度指數三顆星。
上述三條路徑,知易行難,實操的難度都很高。
(待續)
值班編委:蘇志勇
編輯:韓澗明
審讀:戴士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