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閃電戰,這是熬鷹。而這一招,俄羅斯人最會。
這場仗,說穿了就是兩邊都不想打,但誰都不敢不打。
紅軍城,原名“克拉斯諾赫拉德”,但現在沒人再提這名字了。兩年下來,這地方已成了俄烏戰爭里最典型的一個“活著的符號”——打不下來、撤不出去,像一根橫在喉嚨里的魚刺。你說這仗是不是該停一停?那得看誰先受不了。
俄軍現在在干嘛?繞,繞城繞。他們不是不會攻城,而是不想重演當年巴赫穆特的絞肉機。巴赫穆特那會兒,俄軍硬生生把一座中型城市打成月球表面,自己也賠進去數萬人命,代價大到讓他們現在對“拿下一個城市”這四個字都有了陰影。烏軍那邊其實也明白這一點,不再死磕正面守城,轉而“守點不守線”,撈一把是一把,拖一天是一天。
現在,俄軍把主攻方向從西南的科特林一線,轉到了東翼反向推進。這是個非常俄式的操作。邏輯很簡單:你把西南那塊堵死,我就從東邊折回來,往北繞一圈,打你的后腰。紅軍城的東翼前沿已經超過城市北端,一路平推下去直插多布羅皮利亞——這個點很關鍵,它是紅軍城與頓巴斯北部聯系的樞紐,公路鐵路都從這兒過,誰拿下誰就卡住了對方的脖子。
但別忘了,烏軍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把整個托列茨河做成了天然屏障,架了美制155毫米榴彈炮、法國“凱撒”輪式炮,一邊打還一邊修工事,就等著俄軍“撞線”。而俄軍呢,也不急,先用無人機探點、開路、打擊,再推進。你說這像不像一盤慢棋?是的,但這盤棋一旦下成,紅軍城北部的援線就徹底斷了。
與此同時,紅軍城西南方向的俄軍也沒閑著,雖然之前被烏軍攔住了,但現在科特林相對安全,他們往北打到了烏達奇涅鎮。如果這塊也拿下,就等于是俄軍從兩頭咬住了紅軍城,真正形成“圍三缺一”的口袋態勢。
很多人說俄軍現在進展慢,是因為戰斗力下降。話可以這么說,但更準確地說,是他們學聰明了。你想,誰還愿意像打巴赫穆特那樣“貼臉肉搏”?現在俄軍玩的就是戰術包圍、封鎖補給、火力壓制,一點點把烏軍的活動空間壓縮成“困獸之斗”。
但這一套能不能成?還得看北約那邊的手有多長。只要多布羅皮利亞還在烏軍手里,E50公路沒被切斷,紅軍城就不算真被困死。而北約的武器還在流、衛星還在拍、指揮系統還在用,只要有命令,烏軍還會往這邊頂人上來。換句話說,紅軍城什么時候打,打多大規模,俄軍不是唯一的決定者。
所以結論是啥?這仗,誰都不想率先“下狠手”。俄軍在等北約撐不住,烏軍在等俄軍冒進失誤。而我們能看清的是,紅軍城這一仗的終極目標,已經從“爭奪一座城市”,變成了“圍而不攻、拖垮對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