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上海打工的老鄉們,以前是一聽到一提到“外地人”,就會憤怒,就會覺得這是對他們的歧視和排外,后來應該是經過了提議論證再統一規范,一律用“建設者”來稱呼,聽了也就舒服了,哪怕是聽的人自己心里也清楚,這都什么玩意,有這么唬人的嗎?用北方話來說,有這么忽悠人的嗎?
不過,大多數的老鄉們,比起“外地人”這個稱呼,還是更接受“建設者”這個稱呼,至少自己聽了不會那么憤怒。
現在,很多的老鄉一聽到一提到“養老”,就會憤怒,就會覺得這是對他們的歧視和排外,就如同以前稱為他們為“外地人”一樣的反應。
“外地人”可以改口為“建設者”,這“養老”不知道用什么來代替才好,目前官方還沒有公布出來新名詞,應該以后也會出來新名詞的,讓老鄉們聽了不會憤怒的新名詞。
老鄉們為什么會聽到“養老”就會憤怒呢?這是因為他們太在乎這個現實問題了,就是因為看得太重了,才會憤怒,其實最關鍵的,還是因為現實太殘酷。
上海本地人,有上海戶籍,有上海這個家當,不用為今后的養老擔憂,至少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這就是家鄉富裕的好處,這就是為什么要把自己家鄉建設得富裕的理由和動力。
所以也是我一直想不明白的,自己的家鄉不去建設,任憑自己的家鄉荒廢,然后都跑去建設別人的家鄉,到老了,再回到自己被拋棄被荒廢的家鄉養老,這種行為舉動,算是聰明還是愚蠢呢?
這些在上海打工的老鄉們,他們今后的養老問題,可怎么辦呢?
如果個個都發了大財,都買得起豪宅別墅,那自然不用為養老問題擔憂顧慮,現實是,按照一千萬數量的人來算,發了大財的能占到多大的比例?這些發了大財的老鄉們,他們還會因為聽到提到“養老”而憤怒么?
那些聽到提到“養老”就會憤怒的老鄉們,他們今后的結局無非也就是留下和返鄉這兩個結局。
目前的這一千多萬的老鄉們,是不可能都在上海退休拿上海的養老金的,也就是他們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會聽到提到“養老”就憤怒,而他們希望的是,只要是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就應該全部在上海退休拿上海的養老金,要無條件,不能什么“多繳多得,不繳不得”,他們會說,難道我們打的都是黑工嗎?憑什么一定要繳金了才能拿退休金?“綜保”都可以轉成社保,憑什么不繳金就不能拿退休金呢?!
若干年后,“綜保”轉社保的升級版會不會上演呢?會不會如愿以償呢?
而殘酷的現實就是,就是要在上海繳金了,達到條件了,才可以在上海退休拿上海的養老金。那么,目前的這一千多萬人,又有多少能如愿?又有多少得返回老家去?
可不,那么多的老鄉,一聽到一提到“養老”就憤怒,因為他們自己清楚到那個時候,上海會是啥樣,自己老家會是啥樣,自己是能在上海退休拿上海的養老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故鄉老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