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中船集團旗下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為同濟大學建造的我國首艘海洋級智能科考船“同濟”號在上海正式交付。
交船儀式上,羅兵、石振明分別代表中船黃埔文沖和同濟大學交換交船文件,標志著“同濟”號正式交付。
“同濟”號是一艘2000噸級新一代綠色、靜音、智能型綜合科考船,由中船集團旗下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研發設計,集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科考調查,以及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承等多功能于一體,是同濟大學著力打造的“海上校區”。
“同濟”號總長81.5米,型寬15米,型深6.9米,最大航速16節,續航力8000海里,載員45人,自持力35天,采用國產全回轉電力推進系統,適用于無限航區(冰區除外),是國內首個取得中國船級社(CCS)智能船舶規范i-ship(R1,No,E,I)四個智能符號的海洋級綜合科考船,分別是岸基遠程遙控、開闊水域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管理和智能集成平臺,構建了“感知—決策—協同—控制”全鏈路閉環系統。
該船于2024年4月開工建造,2025年5月完成綜合海試。交付后將用于同濟大學海洋學科和其他單位的科學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務以及學生海上實習等需求,為海洋科學研究和涉海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裝備保障。
作為一艘融合尖端科技、多學科協作的“海上校區”,“同濟”號將為師生帶來從課堂到“移動實驗室”的沉浸式學習體驗。
船上可以模塊化搭載多種集裝箱式船載實驗室、作業型ROV(水下遙控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艇等移動與固定觀測節點自組網裝備,學生可直接參與海洋地質勘探、海洋生態采樣、裝備試驗等任務。這種“邊航行、邊實驗、邊分析”的模式,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課題,極大提升學習深度。
船內劃分出460㎡甲板作業區、320㎡實驗室及階梯教室、會議區等空間,可容納多學科團隊同時協作。一次科考航次中,學生可同步完成海底地形測繪(地質學)、水體污染物監測(環境科學)、ROV維修(工程學)等任務,打破傳統學科壁壘。
船舶動力方面,該船采用了先進的直流母排+磷酸鐵鋰電池組的混合動力系統,相較于同類科考船的能耗降低約8%。該船的智能能效系統,航行智能規劃功能可顯著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油耗節約運行成本。
該船具有全天候作業能力,可搭載作業型水下遙控機器人(ROV)、多臺集裝箱式船載實驗室及多種類無人系統,具備移動觀測節點和固定觀測節點綜合自組網功能,可滿足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大氣環境等綜合科學考察任務,開展海底地形與地貌、底質與構造、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綜合調查以及海洋調查裝備試驗等工作,亦可承擔故障檢測、維修、敷設及后沖埋、海底路由調查及掃測、風電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務。
在開闊水域航行時,該船可以將船舶航行控制權切換至自主航行系統,借助先進的感知設備洞悉水域情況,獲取各種航行環境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處理后形成決策動作,根據可遇風險程度自主避碰、自動駕駛,極大地減輕船員的工作壓力,降低人為失誤導致事故的風險;亦可以通過先進的傳感器、通訊網絡以及強大的人工算法,實現船岸之間的實時、高效信息交互和精準控制。在岸端,專業操作人員借助該船5G等高速通訊網絡,遠程遙控船舶的航行方向、速度、舵角等參數,下達精準的指令,確保船舶在復雜多變的水域中安全、穩定地航行。
該船在2000噸級船舶平臺基礎上,通過優化布局,設計出460平方米的甲板作業面積、320平方米的實驗室區域、人均10.2平方米的居住艙室和總計一百多平方米的會議區、階梯教室、休閑區、健身區等,以較小的體量實現了3000噸級科考船的作業能力。
“同濟”號的建成交付,是黃埔文沖與同濟大學深化產學研合作,踐行海洋強國戰略、服務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的生動實踐,顯著提升了我國深遠海科學探索的智能化水平、綜合效能和核心競爭力,為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認知深海、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科學前沿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戰略科技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