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簡單得像童話:孩子把電話手表塞進紙袋,紙袋被留在列車,紙袋又混進垃圾,于是八噸垃圾被傾倒在烈日下,兩名環衛工人徒手翻找四小時,手表被高舉過頭頂——鏡頭定格,媒體打出“暖心”字幕。可屏幕外的我,卻像被塞進蒸籠,汗從脊背一路燙到眼窩。指責誰?竟一時找不到靶心。
先說失主。盧女士在采訪里慶幸“定位顯示還在大同”,于是撥通12345。我想象她掛斷電話后的表情:焦急里夾著篤定,篤定里還有一絲對“城市服務”四個字的浪漫想象。可她是否被告知——找回的代價是兩位環衛工人要在高溫天的發酵垃圾里,把八噸腐臭一捧一捧地刨開?如果她提前知道,會不會當場改口“算了,不值”?新聞沒有寫,我也不敢替她回答。
再說環衛公司。通報里輕描淡寫“緊急調運、空地翻找”,像在說把文件從A抽屜移到B抽屜。可那八噸垃圾不是Excel表格,是湯湯水水、碎玻璃、用過的口罩和蒼蠅的狂歡。公司有沒有提前測算人力成本?有沒有問一句工人愿不愿接這單“臨時KPI”?公告一字未提補貼、飲料,甚至一副加厚手套。
最后看環衛工人。他們沒出現在鏡頭前,只有兩只套在塑料手套里的手,像兩片在垃圾浪里漂白的葉子。四小時里,他們有沒有被玻璃劃破指尖?有沒有被餿水濺進眼睛?這些細節被“高效協作”四個字輕輕抹平。
指責誰?好像誰都可以被原諒,又誰都不該被放過。失主只是按了求助鍵,公司只是執行“為民服務”,工人只是“服從安排”。可正是這層層疊疊的“只是”,把最弱的一環推到了最燙的地面。
手表最終被擦干凈了,故事圓滿結束。可我知道,那兩位工人的手掌縫里,大概還留著垃圾的酸臭;而盧女士的孩子戴上失而復得的表,也許會在某天忽然想起:這塊表曾經躺在八噸垃圾里,像一枚被城市遺忘的心臟。
原標題:《新民隨筆丨找不到靶心》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東方IC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姜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