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處我國西南,地形復雜、山高谷深,災害發生后極易出現斷網、斷電、斷路的“三斷”極端情況,極大制約搶險救援效率。
日前,“應急使命·2025”防災減災救災新質戰斗力實戰檢驗性演習在四川舉行,聚焦高山峽谷、受限空間等極限場景,組織開展指揮通信鏈路構建、通信設施搶修恢復、應急供電保電、電網快速架設、道路搶通、水上救援通道搭建等科目,一批新裝備、新戰法、新技術投入實戰檢驗,為高效應對“三斷”極端情況提供了思路和啟發。
演練現場,系留無人機從基站車平臺緩緩垂直起飛,通過線纜供電通信,升至90米懸停,無人機將車載基站的5G信號向四周擴散,為方圓3.5公里范圍內提供公網信號。該設備是此次演習實戰檢驗的新質通信裝備之一。
為了破解極端場景下通信中斷難題,此次演習對相控陣車載衛星便攜站、新型背負式衛星便攜站、空投全自動衛星便攜站、自組網基站、物聯網平板等20多套新質通信裝備和空地一體新戰法進行了實戰檢驗。其中,無人機空投自動衛星便攜站系統,通過無人機向1公里外信息“孤島”空投全自動衛星便攜基站,便攜站落地后可在2分鐘內自動展開并對星入網,提供1.5小時互聯網WIFI和手機公網信號,全程無需人工干預。空地一體戰法則是使用無人機掛載自組網通信中繼平臺,在真高100米處實施24小時不間斷空中通信中繼作業,有效覆蓋方圓5公里范圍,同步建立地面機動通信站,形成立體通信保障網絡。
裝備投送困難是制約電力恢復效率的重要因素。此次演習,實戰檢驗了履帶式自行走應急電源、可并機應急電源等新質電力保障裝備,檢驗極限場景下的大負荷供電。在電網恢復方面,使用輕型應急搶修塔,采用無人機多機協同技術開展110千伏輸電線路搶修科目。記者注意到,現場組立輕型應急搶修塔由高強度合金制成,全重1.99噸,僅為傳統鐵塔重量的1/4,在多旋翼無人機協同配合下,可滿足山地等復雜環境下電力應急搶修裝備物資的安全轉運,有效解決了設備物資“肩挑人扛”效率低的問題。
為有效應對斷路極端情況,演習模擬國道248因災導致山體垮塌和公路路面垮塌堵塞救援通道。演習中,技術偵測人員使用激光雷達精準高效采集垮塌體三維數據,雷視融合監測儀融合視覺AI技術,主動識別、抓拍、推送亞毫米級垮塌體位移實時影像,為精準監測預警和處置提供決策建議。搶險人員遠程遙控步履式挖掘機和無人裝載機對邊坡危巖松散體進行清障處理,15分鐘內快速架設應急機械化橋,保障60噸重型機械快速通過。
在不遠處的水面上,在7艘舟船的配合下,動力舟橋在90分鐘內完成下水拼接,同步利用沖鋒舟的快速機動特性持續接力轉運物資到舟橋,而后采取大中型無人機向高山“孤島”投送應急物資,通過這樣的組合,動力舟橋已超越單一運輸工具角色,成為“水陸空一體化救援網絡”的水上樞紐。
此次演習對新裝備、新戰法、新技術進行實戰檢驗,在救援隊伍協同攻堅下,實現對極端場景下道路、通信、電力的搶通,應對“三斷”極端災害新質救援能力初步形成。
來源:四川應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