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28日,阿來首家授權《文化藝術報》連載2025年新書《大河源》。即日起,本報連載茅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阿來的全新長篇非虛構力作《大河源》。《大河源》是阿來為母親河作的深情傳記。《大河源》以《黃河源傳》為題首發于《十月》雜志2025年第1期,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更名為《大河源》。阿來一路追溯黃河源頭,行走在高原,也行走在歷史和地質變幻的深處,為這片土地和我們的文明喚醒記憶、接續血脈。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在阿來筆下,我們再次看到她青春的樣貌,重新感知她的體溫和心跳。作品以地理地質層面國家重大考察的科學資料作參考,用詩性語言記述了黃河源區的自然景觀、地質變遷,探究了這片大地的文化記憶,呈現出自然與人文輝映的壯美景觀。
3 .夜飲黃河邊
這一天最后的行程是下了臺地,去黃河邊上。
黃河從瑪多縣西去繞阿尼瑪卿山大半圈,流程上千公里,此時又從東而來,在同德縣境和我再次相會。與其分別,僅僅是一個白天。
那里立著一塊刻了字的天然石頭,上書:黃河第二灣。
站在專門辟出的觀景臺上,面向東方,流量豐沛了幾倍的黃河迎面而來,水面寬闊,流動沉緩,穿過黃土深峽中的寬闊灘地,穿過灘地上茂盛的檉柳林,映著西下的夕陽,閃爍著銅的光亮,其實也是陶的光、土的光。
土借了水,閃閃發光。
陡峭的黃土河岸上,是延續了幾千年的灌溉農業,渠道中清水流淌,楊柳遮蔭,風拂麥浪。逶迤遠山的頂部,是牛羊四布的草原。
從岸上下到河灘,植被景觀大變,都是中國西北部耐旱的砂生植物。
結滿紅果的白刺。
花期已過的砂生槐。
還有一叢叢莖已木質化的中亞紫菀,盛開著淡紫色的繁密花朵。
更多的是成林的檉柳。
檉柳,本是西北荒漠中的常見植物,想不到在這黃河灘上,一株株、一叢叢長得如此繁茂。印象中檉柳是灌木,在這里卻長成了高大的喬木,沒有挺拔的白楊高,卻比楊樹粗壯許多。這些老檉柳分枝眾多,每一株都制造出一大片蔭涼。同德縣來迎的人說,好多樹歲數都在千年以上。還介紹說,當年黃河上修梯級電站,這片河灘本要被淹沒。就為保護這些特別的檉柳,而改了壩高,這些植物才得以繼續生存繁衍。
面河的楊樹和檉柳下搭著好些帳篷,是農耕村莊里的人們出了土屋,在莊稼收獲前的農閑時間,以家族或村莊為單位出來露營歡聚。這是全中國已經定居農耕的藏族人的一種普遍習俗。總要在當地最美好的季節,走出石頭和泥坯壘成的居所,來到野外,在帳幕中歌舞飲宴,想必是血液中精神上游牧基因頑強蘇醒吧。
黃河、檉柳林,成了旅游資源。這個村子原名是班多。在旅游宣傳冊上,已經寫成檉柳度假村了。
主人安排我們在一座面河的帳篷里,面對夕陽映照的黃河晚餐。
手抓羊肉、牛肉包子、黃河魚、乳酪、青稞酒。
征得主人同意,我請了幾位考古專家從工地上下來,共享肉酪,共飲酒,共話先民文化。
酒喝多了。我開始固執,強人所難,不讓他們再說越來越熟悉的宗日文化,也不要談我的書。我要談白蘭。
考古學家態度謹嚴,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迄今為止,曾經的白蘭國仍只是古籍里一點草灰蛇線。
夜深酒盡時,面對沉沉西流的黃河,我眼前始終還浮現著莫格德哇那座山上墓葬盡毀的凄涼景象,我還在叨咕:白蘭,白蘭。
第二天,同行人學我的醉態。我只能解嘲,說那是被白蘭附體了,在布青山下的莫格德哇。
其實,考古學家的目光早就越過積石山,關注到“入中國”以前的黃河源區的古文化遺存了。
早在1980年代,青海考古隊就在拉乙亥鄉境內,也是這樣的黃河階地上發現了6處不同于任何地方的文化遺存。僅其中一處,就發現石器、骨器和裝飾品近一千五百件。那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形態。石器中,一種研磨器的出現,說明那些人已經在加工谷物,表明至少在那時,農業的萌芽已經出現。這些遺址的年代,碳14測定的結果,在大約五千年前。
這個地方,距宗日遺址不遠。
從同德,從若爾蓋濕地掉頭東來的黃河,在這里再次轉向。這一次,是掉頭向北,從這里流向貴南縣,這一彎稱為黃河第二灣。
從地圖上看,黃河的大轉彎一個比一個大,第三個大彎就是寧夏、內蒙古和山西三省區間那個大河套了。這第二灣上,考古發現的史前人類活動,文明的孳生,超過了早期寫作中國史的那些史家的想象。
一個星期以來,一直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猛然下到黃河深切的峽谷中,海拔一下降低到兩千多米,周圍植物茂盛,精神陡增。便在面對黃河的帳篷里,放任了自己,喝酒談話,興盡時,夜已深沉,峽谷的黃河映著微微天光,深流靜緩。我感覺河正穿過身體,神經與血管中都硌著紅黃色的泥與砂。
4.河流匯聚的松多
離開黃河,起身去同德縣城。
哪里離得開黃河,不過是離開了北上的主河道,順一條叫尼曲的小河逆流而上。還是在黃河廣大的流域,在它北岸的一條支流上。
天高,云淡,星空低垂。河轉彎,公路轉彎,有時,小山伸出來一段象鼻子,直抵河岸,在飲水的樣子。大部分時候,小山一丘丘坐在遠處,河谷中,一個又一個村莊,依稀的燈火閃過。
縣城到了,尕巴松多。
一夜好睡,早起坐在窗前,翻看縣志。也抬眼看窗外的縣城。城不大,近處參差著樓房,遠處起伏著丘狀的草山。山腳下,長著些楊樹和柏樹。天陰著,欲雨似晴的樣子。
縣志上說,同德縣,隸屬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地處該州東南部,縣域東與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接壤,南與果洛州瑪沁縣隔河相望,西與興海縣相鄰,北與貴南縣毗鄰。行政區域總面積4652.8平方公里,人口6萬。與黃河源區的草原縣相比,地變狹,人增多。
(未完待續)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孫 夢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