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 | 六六鱗 編輯 | 六六鱗
《——【·前言·】——》
7月13日,澤連斯基召開前線作戰會議,聽完戰報后,當場下令:全面進攻。波克羅夫斯基、哈爾科夫等地俄軍原本占據優勢,卻被烏軍連番反撲擊退。這場會議不是例行,而是節點——烏軍主動權能不能收回,就看這一次。
俄軍猛攻前線——哈爾科夫與波克羅夫斯基戰云密布
七月剛過一周,烏東戰線的空氣就不一樣了。前幾天俄軍突然加快節奏,哈爾科夫、波克羅夫斯基方向的攻勢明顯提速。坦克集群、空中偵察、重炮覆蓋,一套接一套壓上去。地圖上,俄軍像是在兩條平行線上擠壓烏軍防區,一邊試圖打通邊境通道,一邊想撕開頓巴斯防御圈。
哈爾科夫方向,俄軍投入的是更熟練的機步聯合編隊。戰術從過去的“沖上去”轉為“蠶食推進”,靠炮兵壓制前沿陣地,再用小隊試探防線漏洞。這一打法在初期確實推進了一些距離,幾個村鎮被反復爭奪,有的地方當天早上還是烏軍據點,晚上就換旗了。
波克羅夫斯基更激烈。這片區域戰略位置尷尬,是頓涅茨克和烏軍南部防線的接點,地勢起伏,樹林、溝壑復雜,對雙方都是麻煩。俄軍試圖從這里插入烏軍后方,切斷補給線。重炮集中打擊橋梁、集散點和交通樞紐,每次空襲后都伴隨著地面推進。
烏軍沒躲,直接硬碰。很多前線作戰視頻能看到,烏軍換防頻繁,炮兵陣地打完就撤,留下誘餌,逼俄軍踩雷。波克羅夫斯基方向有幾場戰斗,烏軍一度損失不小,但馬上用反坦克隊和小型無人機隊伍回擊。特別是夜戰中,烏軍靠熱成像和低空無人機反而取得了局部優勢。
哈爾科夫這邊則是“消耗式”拖延。烏軍防線像彈簧,一直沒斷。即便個別點位丟了,也在24小時內嘗試反攻。俄軍雖然重炮打得狠,但推進速度極慢,很多地方一天下來只前移幾百米。甚至連俄媒也承認,烏軍的反應速度和彈藥補給遠超預期。
兩個戰線同時發力,看起來俄軍像在準備什么更大的計劃。但這種高強度打擊下,俄軍也在消耗自己。坦克損失數量開始上升,前線部隊抱怨支援不及時,有些單位干脆停在原地待命。烏軍雖然防線承壓,但整體沒有崩盤。相反,在戰線轉移中逐步掌握了戰場節奏。
烏軍防空部隊的表現也是一大關鍵。不少俄方導彈與巡飛彈未能命中目標,說明烏方空情預警系統已更成熟。尤其在波克羅夫斯基周邊,許多襲擊前就完成了人員轉移與火力偽裝,顯然情報能力大大提升。
到7月12日晚上,戰線雖然依舊拉鋸,但烏軍多次組織反沖鋒,打退了俄軍幾次小規模突破?,F場畫面顯示,有俄軍被迫放棄裝備、就地逃撤,留下完整車輛與武器。
這一切都說明,烏軍不再只是“防守狀態”,而是在尋找反攻窗口。俄軍打得急,烏軍守得穩。兩個方向交匯處的博弈,正在給澤連斯基制造一個“重新進攻”的機會。
軍事援助與防御轉折——空中與防空同步強化
如果說幾個月前烏克蘭的防御系統還有些勉強,那最近這輪作戰說明,他們已經找到一套能抗得住的節奏。俄軍的強攻沒打穿,而烏軍的防線不僅穩,還帶著反咬。
關鍵原因之一,是空中支援和防空部署的改變。過去烏軍在防空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缺系統、缺攔截導彈,攔得住幾枚,就擋不住持續轟炸。但這一點隨著德國和北約系統援助開始變化。
德國那兩套“愛國者”系統不是裝飾品,而是真上了前線。這種防空系統原本是美軍專屬,現在交到烏手上后,被布置在最需要的節點,哈爾科夫、波克羅夫斯基就是優先覆蓋區。7月初的幾輪俄空襲,多枚導彈被提前攔截,甚至出現多系統聯合干擾、引爆目標。
這還只是其一,烏軍也自己在搞事。大量便攜式雷達和小型預警系統被部署到各個戰術前沿,彌補了大系統響應慢的缺陷。一些地方甚至用商用無人機+地面雷達+手持終端,構建臨時防空點。打擊精準、成本低、反應快。
另外一個變化是空軍投入方式。烏克蘭空軍不再是“怕死的擺設”,而是開始參與實戰。戰機雖然少,但配合電子戰機、無人偵察機和美方實時情報,開始在特定時段反擊敵軍地面陣地。尤其在波克羅夫斯基方向,有好幾次炮火支援明顯受到空中坐標校準。
后勤方面也更有效率。一條新的戰地補給鏈已經成型,哪怕某處遭到轟炸,也能在24小時內修復補給通道。這種效率是實戰中最怕的。一旦俄軍打掉橋梁,烏軍幾小時內就能架起便橋,傷員轉運、彈藥調撥沒中斷過。
這些細節撐起的,不僅是戰場抗壓能力,更是澤連斯基敢于“下令全面進攻”的底氣。如果前線一邊倒,這種命令根本不可能發出來。只有當戰線穩定、后勤順暢、防空有效,進攻才不是空談。
反過來看俄軍,越打越急,說明他們也感受到壓力。這場攻防戰的本質,是誰先失控。烏軍目前雖傷亡不少,但能繼續運轉、防線未破,俄軍投入大但推進慢,一旦節奏亂了,傷的就不是一個師,而是一整條戰線。
現在,烏軍不再等對方出招,而是開始做局。澤連斯基的“全面進攻令”不是賭,而是實戰信息拼出來的判斷。接下來,戰爭可能不再是防線死守,而是局部反包圍、快速穿插、深擊補給線的連鎖打法。
戰場已經換了劇本,角色也準備好翻篇。
澤連斯基出手——下令全面進攻的真正節點
7月13日這場會議,是關鍵的拐點。澤連斯基親自主持,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各戰區司令都在場。沒有冗長鋪墊,也沒有象征性致辭,直接切入主題:當前戰線怎么打,哪些方向能打,哪里需要調整。會議結束后,烏總統辦公室發布簡報:“已批準前線部隊采取主動行動。”
這句“主動行動”,翻譯成普通語言,就是:全面進攻。
這個決定并不是情緒化喊話。連續一周的作戰數據顯示,俄軍在哈爾科夫和波克羅夫斯基方向進攻不順,消耗巨大,調動疲軟。反觀烏軍,雖然承壓,但后勤通暢、防空加強,火力壓制能力在逐漸回升。
澤連斯基顯然清楚,不能再等了。俄軍試圖在西方援助重新上路前拿下一塊地做談判籌碼。一旦讓其打出局部突破,不但會被拖回被動防守,還可能影響西方援助節奏。這種時候,不打就是輸。
下令那天,烏軍中部與東部軍區同步行動。多個旅級單位獲得“自由打擊令”,可以不等總部指令,在戰術允許的前提下自主組織小規模反擊。更靈活的指揮結構,代表烏軍已不滿足于“守住”,而是準備“奪回”。
波克羅夫斯基方向首當其沖。多個被俄軍控制的村落當天就傳出烏軍再次推進的消息。特別是Popivka區域附近,一支機械化分隊快速插入俄軍陣地邊緣,破壞其彈藥轉運點和通信樞紐,逼得俄軍當夜緊急后撤。
哈爾科夫方向也啟動了“區域清掃”。不少被俄軍反復試圖穿插的小鎮,烏軍用無人機和炮火鎖死可疑路徑,再組織小分隊夜間突擊。不是全面推進,而是“切割、穿插、反合圍”的戰術組合,讓俄軍摸不清下一步打哪里。
澤連斯基這次下令,是一次“戰略反守為攻”的實戰試點。不僅是軍事信號,更是政治信號。向國內交代:烏軍沒崩盤;向盟友交代:還打得動,繼續援助有用;向俄方釋放:你攻勢疲軟,我要翻盤了。
這一步棋,能不能走穩,看接下來的幾天戰果。如果前線真打出突破口,澤連斯基不僅奪回戰場節奏,也會在國際輿論場重新掌握主動權。
而如果俄軍趁烏軍出擊再反包圍,那這道命令也可能變成“兵力攤薄”的風險賭注。這種博弈不是看槍響的那一刻,而是看一周后地圖上誰往前挪了幾公里。
前線已開始翻篇,總統命令已下,棋已落子。
俄軍陷困——主動權滑落與后撤現象頻發
一旦戰爭節奏失控,再強的軍隊也會開始出錯。俄軍在7月初這輪進攻中,最初調子很高,不管是社交媒體上傳的推進圖,還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的定調,都試圖營造一種“全面壓境”的攻勢感。但僅僅幾天后,節奏變了。
波克羅夫斯基方向最早出現異常。一些俄軍頻道突然刪掉了前幾天上傳的戰果圖,只留下一張模糊的“火箭彈擊中烏軍陣地”的畫面。同期,親俄博主開始低調呼吁“需要后備隊補充”,語言從“勢如破竹”變成“堅持陣地”。
哈爾科夫也有相似節奏。俄軍原本主打“多點突穿”,通過小規模單位滲透烏軍防區,再集中火力撕開口子。但連續幾次嘗試都沒有成功,有些部隊在推進中遭遇烏軍反包夾,不得不向原集結區后撤。
這說明一個問題:俄軍不是打不動,而是吃不下。
烏軍戰術結構明顯改變,不再死守,而是靈活控線,誘敵深入再回擊。尤其在波克羅夫斯基北部,幾個反擊行動直接打斷了俄軍的炮火覆蓋節奏,逼迫其炮兵陣地遷移,空軍掩護也一度錯位。
更大的問題是后勤。俄軍在過去幾周試圖強化后方補給通道,但部分鐵路節點仍被烏軍遠程無人機反復打擊。彈藥到不了一線,炮兵只能“點射”而非“覆蓋”;油料供應一旦中斷,重裝部隊推進就要變“步兵慢跑”。
還有一個明顯征兆——部隊輪換混亂。社交媒體傳出多段視頻,顯示俄軍部分連隊連夜移動、快速轉移陣地,甚至有臨時棄置裝備、壓縮戰線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戰略主動方是不該發生的。
一旦輪換出問題,士氣也容易出問題。俄軍一些地區傳出低級指揮官請假、抱怨補給不穩定、任務目標混亂等情況。雖未得到官方證實,但從后方交通堵塞和前線陣地清空可以看出,確實出現了戰術混亂。
俄軍如果不能快速穩定前線,很可能在接下來幾周陷入“戰線漂移”的被動局面。也就是說,戰斗沒大敗,但戰線一點點被擠回去,每天丟一點,最終防御力整體失衡。
這正是烏軍希望看到的局面:不求一次反攻拿回大片土地,只求每周地圖上多一個灰點,少一個紅點。
主動權,就是這么慢慢搶回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