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985 高校的園藝、考古、哲學等專業淪為調劑備胎,當公費師范生和警校生站上分數鏈頂端,這場高考志愿的集體轉向,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教育選擇,成了經濟下行中家庭的生存策略。
今年高考錄取數據陸續出來。
1436 萬考生里,本科錄取率預計跌到 31%,也就是說每 3 個考生里才有1個能上本科。
就在大家都以為名校會被瘋搶時,現實卻來了個大反轉:985 冷門專業遇冷,公費師范生和軍警校卻火到不行,就連 985 內部的分數差距都大得驚人。
這可不是什么小波動,而是千萬家庭用志愿投票投出來的新趨勢 —— 在學歷通脹的當下,鐵飯碗才是真剛需。
一、985 分差大:熱門專業擠破頭,冷門專業遭嫌棄
今年 985 高校的錄取情況,用 “冰火兩重天” 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內蒙古提前批的投檔線讓人看得目瞪口呆:中國人民大學的 “國民經濟管理” 專業 617 分,東北大學 “經濟管理試驗班” 604 分,中國農業大學 “園藝” 專業 603 分。
要知道,這些專業放在以前,那都是考生擠破頭才能進的,如今卻被集體冷落。
反觀一些 211 高校的熱門專業,分數一路飆升。
北京郵電大學理科試驗班 637 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類 632 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核工程類 622 分。
就連西部的廣西大學,它的電氣工程專業都沖到了 605 分,直接碾壓了一眾 985 的冷門專業。
這背后其實是考生和家長們最現實的考量:與其頂著 985 的光環去讀一個不好就業的 “天坑專業”,不如踏踏實實地學門能安身立命的手藝。
就像一位河南考生家長在論壇上說的:“人大畢業去街道辦,真不如電力專科進電網來得實在!”
而且,985 內部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
偏理工科、好就業的 985,比如電子科技大學,它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分數比很多綜合類 985 的冷門專業高得多。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錄取線連續三年超過校本部,就是因為深圳的區位優勢和理工科專業的就業前景更被看好。
二、公費師范生殺瘋了:自帶編制,成了中產家庭的香餑餑
就在 985 冷門專業遇冷的時候,公費師范生這條賽道卻徹底火了,分數線全線飄紅。
江蘇鹽城師范學院歷史類最高分達到 604 分,位次 4889 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物理類最高分 622 分,位次 17706 名。
這個分數,足夠上重慶大學、湖南大學等 985 高校了,但考生們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公費師范生。
公費師范生能這么火,全靠政策的 “三連擊”。首先是 “自帶編制”,畢業之后直接安排入編入崗,完全不用為找工作發愁。
其次是 “本碩連讀”,6 所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推行 “4+2” 本研銜接模式,不用考試就能讀碩士。最后是 “縮短履約期”,以前要履約 10 年,現在砍到了 6 年,而且農村支教只需要 1 年。
一位把孩子送進華東師大公費師范項目的上海媽媽算過一筆賬:“四年下來能省下 20 萬學費,畢業直接進重點中學,這性價比比送孩子去讀藤校海歸高多了!”
對于中產家庭來說,這樣一份穩定且有保障的工作,簡直就是夢寐以求的。
三、軍警校狂飆:鐵飯碗的終極形態是公務員
比公費師范生更火爆的,當屬軍警校。
今年軍警校提前批的分數線一路飆升,高得嚇人。國防科技大學最高分 671 分,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官校)657 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655 分。
在江蘇的提前批里,警校女生的分數線普遍比男生高出 20 分,上演了一出 “巾幗不讓須眉” 的激烈競爭戲碼。
這些學校雖然沒有 985 的頭銜,但考生們卻擠破頭想進去,原因很簡單 —— 畢業生入警率超過 90%,直接就能端上公務員的鐵飯碗。
當清北的學霸們還在為爭奪選調生名額拼得頭破血流時,警校生們早就穿著制服在崗執勤了。
一位考入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的考生說:“考上警校,就相當于半只腳踏進了公安局,誰還愿意去卷互聯網大廠啊?”
四、清北真的跌下神壇了嗎?
看到 985 冷門專業遇冷,有人就問了,難道名校真的不吃香了?其實不然。
數據顯示,清華北大的分數線依然堅挺。北京物理組預估 695-700 分,廣東理科 679 分,沒有全省前 200 名,想都別想摸到門檻。
所謂的 “清北跌落神壇”,其實是考生們對 985 院校不再盲目崇拜了。大家不再只看學校的名氣,而是更看重專業的就業前景和投入產出比。
當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信息類比清北的冷門專業更搶手時,只能說明大家的報考觀念越來越理性了。
五、報考新趨勢:編制、就業、地域成了關鍵詞
2025 年高考錄取的這些變化,其實反映出了千萬家庭最真實的生存需求。
在大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985 碩博都在爭搶社區崗位的當下,大家的教育投資越來越務實。
一位在縣重點高中教了 20 年書的班主任感慨道:“十年前,學生問我的是‘哪個學校有名氣’,現在只問‘哪個專業好找工作’。”
這種轉變在四川這樣的高考大省尤為明顯,物理類考生占比超過 60%,因為 “理工農醫類專業 90% 都要求物理 + 化學”,大家都是在為未來的就業做打算。
而且,現在的家長和孩子報考大學,越來越關注能不能提前鎖定編制,好不好就業,甚至在哪里就業就在哪里讀書。
南方的大學因為經濟更發達,就業機會更多,錄取分數線普遍比北方同層次的大學高。這也說明,地域因素在報考中的權重越來越大。
說到底,在這個學歷通脹的時代,鍍金的名校文憑正在被帶鋼印的飯碗比下去。
當 985 高校的園藝、考古、哲學等專業淪為調劑備胎,當公費師范生和警校生站上分數鏈頂端,這場高考志愿的集體轉向,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教育選擇,成了經濟下行中家庭的生存策略。
畢竟,體面地生存,比虛幻的階層跨越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