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良忠 九久讀書人
本文約5000字,預計10分鐘閱讀完畢
商務君按:一套經典圖書,累計銷售50萬冊,擁有良好的讀者口碑和品牌影響力。現在,一位年輕編輯接過“接力棒”,要為這套老牌暢銷書注入新的活力,他該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開拓創新,延續圖書的高品質和高銷量?
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童書市場上,品牌系列圖書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九久讀書人而言,“我們小時候”系列已累計暢銷50萬冊,擁有廣泛的讀者基礎和良好的品牌效應。為了進一步提升系列圖書的質量和影響力,編輯團隊特此撰寫了這篇手記,分享了老牌新書的策劃思路和推廣策略。
“我們小時候”系列
偶然與“我們小時候”結緣
2018年,我在一家期刊做編輯,雜志有個選摘欄目叫“美文專列”,我會在閑暇時間閱讀一些散文作品,偶然看到《蘇北少年“堂吉訶德”》一書,被書中的文字所打動。當我讀到《水上行路》的句子,被深深觸動:
不會撐船的人都有一個習慣,一上來就發力。這是人在學習的時候常犯的錯誤:努力。老師們常常告誡我們,要努力!可努力有時候是最愚蠢的。以我撐船的經驗來看,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初期,“感受”比“努力”要重要得多。過分的“努力”會阻塞你的“感受”。就說撐船吧,在掌握正確的方法之前,“努力”的結果是什么呢?船在原地打圈圈,你在原地大喘氣。好的學習方法是控制力氣,輕輕地,把全身的感受力都調動起來。在人、物合一的感覺出現之后,再全力以赴。
這段文字看似描述撐船的經歷,實則暗示出一種人生哲理。這樣的創作技巧不僅使文字更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還增強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隨即,我聯系這套書的責編李殷,她專門給我郵寄了一套“我們小時候”,此后幾個月時間里,任我挑選,并擇期刊發在雜志的選摘欄目里,無論篇幅的長度還是文字質量,作為中學生閱讀刊物,再合適不過了。甚至這套書里的許多文章頻繁出現在中高考試題里。不出所料,這個選摘欄目設置沒多久,就被廣大讀者認可。
一晃4年過去,“我們小時候”系列仿佛在我的生命里埋下了伏筆。2021年我加入九久讀書人,入職不久,我又重新翻閱了這套熟悉而又親切的書。這套書的作家陣容,囊括了當下中高考閱讀試題里的大部分名家。其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有7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有7位,省級作家協會主席有5位,還有3位在中國文壇具有影響力的作家——華語文學大獎得主葉兆言、哲學散文大家周國平、孩子們喜愛的“辮子姐姐”郁雨君。大作家們用魔法般的筆墨書寫著豐富多彩的童年:
有遲子建筆下富有靈性和詩意的炊煙,有王安憶弄堂里的童年生活圖景,有畢飛宇講述清貧年代分享少得可憐的零食的滋味,張梅溪則帶領我們見識了20世紀50年代的小興安嶺、童話般的森林動物世界。
如《暮色中的炊煙》賦予炊煙生命和動態,使自然現象具有了人的特征,將炊煙、云朵等平凡事物轉化為承載哲思的文學意象,既符合兒童具象思維特征,又暗含對生命本質的叩問。這要求編輯在遴選篇目時,既要規避說教傾向,又需確保作品蘊含如所述的價值觀引導功能,通過情節自然流露,而非強行灌輸。
遲子建用富有詩意的語言賦予鄉村的炊煙生命和靈魂:
炊煙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們經過了火光的歷練,又鉆過了一段漆黑的煙道后,一旦從煙囪中脫穎而出,就帶著股超凡脫俗的氣質,寧靜、純潔、輕盈、縹緲。天空無云,它們就是空中的云朵;天空有云,它們就是云的長裙下飄逸的流蘇。
詩意的畫面不僅僅展現了北極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同時也反映了作家遲子建對生命、孤獨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我們小時候”系列之所以能夠形成強大的作家陣容和持續的高品質保障,離不開九久讀書人市場部、發行部、編輯部多部門協作體系的支持。通過強大的作家陣容、高品質的文本內容、持續的營銷計劃和出版計劃,這套書不僅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效應,也在讀者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逐漸成為文化市場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我們小時候”系列作家陣容
品牌定位:從懷舊IP到童年母題庫
“我們小時候”系列先后推出了王安憶、蘇童、遲子建、畢飛宇、周國平、郁雨君、張煒、葉兆言、宗璞、張梅溪等文學名家回憶童年的散文作品。2023年,九久讀書人總編輯黃育海鼓勵我們年輕編輯重新盤活這套書,希望把中國當下有影響力的作家吸納進來,給“我們小時候”系列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文學家”系列,2024年我們開拓了“我們小時候”科學家系列,推出周忠和、李淼、蔡天新等科學家回憶童年的散文作品,2025年即將推出達爾文學者、演化生物學家苗德歲的《幸者生存》。
“我們小時候”科學家系列
“我們小時候”系列自推出以來品牌越發響亮,一直秉承著傳遞童年美好記憶與溫馨故事的理念,致力于為孩子們提供高品質的文學閱讀體驗,累計發行量超50萬冊。2025年年初,我們再度推出“我們小時候”系列新作——故宮文化學者祝勇的《從故鄉到故宮》,該書一經出版,便入選了浙江金華、嘉興等地區的暑期推薦閱讀書目。
《我們小時候·從故鄉到故宮》
CCTV10《讀書》欄目曾經朗讀并推薦了該系列中的4本,分別是遲子建《會唱歌的火爐》、蘇童《自行車之歌》、張煒《描花的日子》、畢飛宇《蘇北少年“堂吉訶德”》。我在編輯其他書之余常常能在郵件里看到這套書加印的消息,這一成績不僅得益于前輩編輯的深度耕耘,更在于作家們扎實的寫作功底。作為一個年輕編輯,面對重啟這一套實力派作家的書系,自然是有著巨大的壓力,如何重新為一套老牌暢銷書注入新的生命力?我需要思考一系列問題:什么樣的作家和作品才能延續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傳統?怎樣的作家才能支撐得起這套書的新局面?誰會是創作這套書的最佳人選?如何才能與作家達成創作方面的共識,專門為這套書去創作?
CCTV10《讀書》欄目推薦“我們小時候”系列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逐一把認識多年、在散文創作方面表現突出的作家和名家都羅列了一遍,他們當中既有以寫長篇小說而著稱的茅盾文學獎得主,也有當下嶄露頭角的實力派作家,便開啟了我的約稿之旅。
2023年5月初,在《收獲》雜志65周年慶典上,在九久讀書人副總經理劉燏的帶領下,我初次見到了作家祝勇,并與其在11月初寧波書展期間初步聊了聊“我們小時候”作品的創作計劃和出版方案。起初,祝勇老師有些顧慮,他擔心當下讀者是否會對“60后”的童年感興趣。事實上,“我們小時候”系列成為長銷書,并深受讀者喜愛,足以說明只要是優秀的文本,即使跨越不同的時代,依然能夠抵達不同年齡階段讀者的內心世界,甚至與當下的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2023年寧波書展結束后不久,我們與祝勇老師簽訂了《從故鄉到故宮》的出版合同。2024年8月,祝勇老師開始起筆寫作,他告訴我電影和閱讀是他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讓祝勇老師的記憶碎片與童年回憶更加準確地銜接,我和祝勇老師搜集了大量80年代初期的《大眾電影》期刊。
20世紀80年代初的《大眾電影》雜志
2024年9月底,我收到了《從故鄉到故宮》的成稿,連夜捧讀,在書中,祝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那個物質樸素卻充滿歡樂的童年世界。在東北的寒冬里,他和小伙伴們抽冰尜、滑冰車、打滑溜兒的場景躍然紙上;那些父親親手制作的幻燈機和紅纓槍,不僅是一件件玩具,更飽含著溫暖的親情。在那個物質匱乏卻精神富足的時代,電影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少林寺》《遠山的呼喚》等經典影片,在這個軍區少年的心中種下了理想的種子。正是這些文化啟蒙,滋養著他幼小的心靈,讓他在青春歲月里不斷奮進。
懷揣著這份美好的文化啟蒙,少年祝勇一步一個腳印,從沈陽軍區大院出發,最終踏入了故宮博物院這座文化殿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恍惚間竟觸碰到作者伏案疾書時滾燙的脈搏——從故鄉到故宮,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個少年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我、堅守理想的成長軌跡。
這段非凡的成長歷程,既是個人的奮斗史,更是一代人與祖國共同成長的生動寫照。
《從故鄉到故宮》插圖
祝勇在書中寫道:“對沈陽故宮的記憶,連同我對歷史、對古典藝術的興趣,也已深埋在我的身體里,只不過我自己沒有察覺而已,在北京故宮那座巨大的宮殿里,才被一點點喚醒。”
人類在童年時期的感知力最為敏銳,作家往往通過寫作不斷重返童年,既是對記憶的打撈,也是對自我認知的重建。許多作家會創造自己的“文學故鄉”(如曹文軒的江油麻地、莫言的高密東北鄉),本質上是對童年地理的精神重構。而“我們小時候”系列,則為孩子構筑了一塊以童年為母題的巨大的文學精神版圖。
《從故鄉到故宮》實拍圖
在出版理念上與作家達成共識
一套老牌圖書,憑什么可以說服當代名家提筆創作?首先,我們一致認為“我們小時候”系列充分尊重兒童的現實感受,從文學到精神層面上均表達出天真而深刻的生命內涵,精湛的文本,涵蓋兒童文學這一概念,這一出版理念得到眾多作家的認可。
今年,“我們小時候”系列將推出幾部備受期待的新作,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得主喬葉的《太陽落在了哪座山》、魯迅文學獎得主索南才讓的《然而,還有腳印》、兒童文學作家簡平的《小影子 長影子》,以及小說家薛憶溈的《小眼睛的小學生》。這些作品將會在今年陸續與廣大讀者見面。
此后,當代有影響力的優秀作家與將陸續加入“我們小時候”系列,共同打造一個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創造一個屬于孩子們的閱讀高塔。
2024年4月初,作家喬葉在杭州舉辦了一場新書分享活動。我專程前往杭州,與喬葉老師再次在線下會面,并與她初步討論了創作“我們小時候”書系的想法。會面結束后,我給喬葉老師郵寄了一套已出版的“我們小時候”系列樣書,同時將這套書的出版理念傳達給了她。
與喬葉老師第二次見面
一個月后的某個下午,我收到喬葉老師的回復,她說這套書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美譽度,并且此前對此有所耳聞。她表示會盡力讓自己的書稿更加優質,希望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經過一番斟酌,我們最終將書名定為《太陽落在了哪座山》。這個書名在保留俏皮、活潑的風格的同時,又與系列的整體風格保持一致。
書中記錄了喬葉在豫北度過的童年歲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喬葉從豫北大地汲取養分,講述童年的趣味趣事、再現童年的生活場景。不管是和奶奶一起探究大自然的奧秘,還是與一匹白馬的朝夕相處,處處體現著溫暖、悲憫、寬厚、溫情,也映射出豫北人堅韌好勝的優良品性,字里行間流露出她對生活和生命的深入思考。
與此同時,與我相識多年的藏族作家好友索南才讓——他正在創作一部以青藏高原牧區童年為背景的散文集——兩周前我們通過一次電話。在談話中,他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創作困惑:“我在猶豫要不要完全真實地還原童年,因為真正的牧區孩子確實會說一些粗話。”
我立即給出了明確的建議:“不要有任何顧慮,就寫最真實、最鮮活的童年。孩子們需要的是能引起共鳴的真情實感,而不是經過粉飾的虛構。”
令我欣慰的是,經過此番交流,索南明顯提振了創作信心。事實上,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即將完成的這個系列作品,必定會以其獨特的草原氣息和質樸的真實感,呈現出獨特的異質性,他規避了傳統草原文學中對牧民生活的浪漫化想象,轉而以平視的視角,細致入微地敘說牧民的命運遭際、日常生活和內心世界。索南才讓的加入為這一系列圖書帶來一股濃郁的地域特色,記憶與情感交織,展現了一種別樣的童年。
魯迅文學獎得主索南才讓
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老師在翻閱完“我們小時候”系列后,也允諾為這一系列創作一本新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今天的“10后”孩子是否會對“彈珠”“滾鐵環”“煤油燈”產生共鳴?作為編輯,我們如何讓這套書不止于“父母的童年紀念冊”,而是真正走進新一代孩子的心中?當孩子閱讀作家們的“小時候”時,也許會問,什么是幻燈機?什么是抽冰尜?這些問題需要花時間解釋,但是我們深信,童年的回憶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小時候”系列旨在喚起讀者對童年的美好記憶,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為了更好地傳承經典,我們秉持“傳承與創新并重”的理念。當代名家愿意為這些圖書提筆,是因為他們深刻理解這一主題的重要性和價值。
起初,我以為編輯這樣一套給孩子的書,最大的難度在于編輯如何把握“成人作家撰寫兒童閱讀文本”這一尺度,而事實上,當我逐一閱讀完大作家們的文章時,發現他們對兒童文學的適讀性的把握不亞于當下許多專業兒童文學作家。
做這樣一套書,編輯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內容把關者,而是肩負使命,像一個建筑師,架構起一座文化的高塔,讓文字的光和力量,傳遞到孩子的內心深處。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一代具有審美判斷力與人文底蘊的讀者,這正是兒童出版最具深遠意義的時代價值。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4年全國出版從業人員收入調查開啟!
去年你掙了多少錢?
歡迎掃碼參與不記名問卷調查!
分享、在看與點贊,商務君至少要擁有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