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陸慧)近日,在湖北省紅安縣科技館的青年之家,一群孩子正圍在一起,專注地制作“光控路燈”。他們小心翼翼地連接電路,當路燈亮起時,孩子們歡呼雀躍:“亮了!真的亮了!”而在不遠處的“黃麻紀念園”,另一群孩子正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講述著革命先烈的故事。這些場景的背后,是一群特殊的大學生——他們大多來自紅安本地,如今以“老師”的身份回到家鄉,用科學和紅色文化滋養孩子們的成長。
這支由武漢商貿職業學院25名學生志愿者和2名指導老師組成的“點亮孩童科學夢”社會實踐隊,90%的成員曾在紅安校區學習生活。他們熟悉這里的鄉音,了解這片土地的教育需求,更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情感。“我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這些科學實驗,現在能帶著家鄉的孩子們一起探索,感覺特別有意義。”實踐隊員明文峰笑著說。
在紅安縣科技館、黃麻紀念園、茶庵廟村和紅安校區的四個服務點,實踐隊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程。科學實驗課上,孩子們動手制作“液壓機械臂”,理解能量轉化原理;在“指南針”“扎染”等傳統文化課堂中,探尋古老技藝背后的科學邏輯。同時,紅色思政課程也別具特色——孩子們通過紅歌學唱、紅色劇目創演、“烈士故事我來講”等活動,在沉浸式體驗中厚植家國情懷。
“最開始有些孩子聽不懂科學原理,但后來他們不僅主動提問,還會回家給父母‘科普’。”指導老師陳英杰介紹,實踐隊采用“動手—理解—表達”三步教學法,確保孩子們學有所獲。截至目前,團隊已累計開展課程300余課時,服務學生近200人。
對實踐隊員而言,返鄉實踐不僅是付出,更是一次心靈的回歸。“站在講臺上,看著孩子們求知的眼神,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意義。”隊員何文學在日記中寫道。這種“從家鄉來,回家鄉去”的雙向奔赴,讓教育不再是單向傳授,而成為一場溫暖的成長對話。
作者:程墨 陸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