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威脅加稅,印度不但沒慫,還反手來一刀,還沒完,下一秒莫迪就打包行李殺向金磚峰會。
一邊對美國說“不”,一邊對金磚國家說“我回來了”,這是圖什么?真的是為“全球南方代言”?還是為了給特朗普一個教訓?
印度雙線出擊
2025年6月,特朗普政府突然扔下個重磅炸彈:對印度的汽車零部件、鋼鐵等關鍵出口商品加征25%關稅。理由很直接,說是要“對等”。同時,還順便提了個條件——印度得放開農(nóng)產(chǎn)品市場,尤其是轉(zhuǎn)基因玉米、大豆這些東西。
印度不干了。
你要我買你的轉(zhuǎn)基因農(nóng)產(chǎn)品,那我7億農(nóng)村人口怎么辦?乳制品、農(nóng)業(yè),這可是印度的紅線。一碰這里,政治爆雷。
于是,談判桌剛擺好沒幾天,氣氛也還行,美國人說你們快了,印度可能會成為“第一個和我們達成關稅協(xié)議的發(fā)展中國家”。可沒過多久,話鋒一轉(zhuǎn),美國直接宣布加稅。
更諷刺的是,印度外長蘇杰生飛了老遠去美國,結果整整四天沒見上特朗普的面,人家卻去見了越南和巴西代表團。這事,直接在印度輿論里炸鍋。
你以為印度會忍?
印度很快宣布反制——對28類原產(chǎn)于美國的商品,加征價值7.25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這可不是鬧脾氣,這是照著WTO規(guī)則辦事,印度直接向世貿(mào)組織提交了正式通知書,意思是你美國先動手,我可不慣著你。
對比一下就更明顯了:越南在這波“對等關稅”面前選擇談判妥協(xié),準備“讓點利”;印度直接掀桌子,轉(zhuǎn)身走人,還順路回了趟金磚組織。
這不是簡單的關稅問題,是印度戰(zhàn)略態(tài)度的拐點。
談判破裂背后
這次美印談判的崩盤,說是意外,其實也有跡可循。
最早的時候,印度是打算和美國走近點的。莫迪政府甚至承諾,從美國買十年的武器訂單,想換來在關稅問題上的一點通融。
可最后呢?關稅不但照加不誤,連政治上的象征性對話也不給面子——蘇杰生訪美4天沒見到特朗普,這可不是小事。對印度這種講排場的國家來說,這是赤裸裸的羞辱。
而且,美國的要求也不簡單:讓印度放開農(nóng)產(chǎn)品市場,尤其是引進美國的轉(zhuǎn)基因作物。
這一動,可不光是經(jīng)濟賬。印度有超過7億人口生活在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就是他們的飯碗。這么大的人口基數(shù),意味著一旦開放,國內(nèi)農(nóng)業(yè)價格、就業(yè)、糧食安全全得被攪得天翻地覆。這不是經(jīng)濟談判,是政治地雷。
更要命的是,美國還在阿富汗問題上明顯向巴基斯坦傾斜,曾經(jīng)承諾的軍售也一拖再拖。這一連串動作,讓印度越來越懷疑這段“戰(zhàn)略合作關系”是不是壓根就不靠譜。
所以說,表面上看是關稅談不攏,實際上是印度對美國靠不住的一次清醒認知。
莫迪政府不是一時沖動,而是被一步步逼到了翻臉的臨界點。
印度的底氣
這波對剛,印度不是亂來,而是有備而來。
很多人覺得印度這下完了,畢竟跟美國鬧翻,不就等于失去了最大出口市場?但其實并沒有那么嚴重。
根據(jù)2024年印度官方統(tǒng)計,對美出口只占其總出口的18%左右。聽起來挺多?但中國也有14.7%,差距沒你想象的那么大。更重要的是,印度本身就是個14億人口的大市場,自身內(nèi)需就能消化不少產(chǎn)能。
而且印度這些年也不是靠美國施舍活著的。它的優(yōu)勢產(chǎn)業(yè),比如IT外包、制藥、生物技術等,在全球都有競爭力,不光服務美國,連歐洲、日本、中東市場都吃得開。
還有一點很關鍵——印度看到,日本、韓國、歐盟在面對特朗普這波“對等關稅”時都不買賬,都沒有松口。再看看中國這邊,雖然態(tài)度謹慎,但也還沒明確表態(tài)。
換句話說,印度判斷此時硬杠美國,代價未必比退讓更高,尤其是在國際輿論和“全球南方”的支持上,反而更可能拿到加分。
所以這一次,不僅僅是反制,而是借機做戰(zhàn)略轉(zhuǎn)身。印度不想再綁死在美國這條船上了。
重返金磚
就在跟美國鬧掰后不久,莫迪直接啟動為期8天的“金磚回歸之旅”。目的地包括加納、阿根廷、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納米比亞和巴西,終點就是金磚峰會。
重點不是走了幾國,而是最后那個站:巴西——金磚國家今年的主場。
這可不是隨便安排的路線,而是公開宣示:印度回來了,而且是以“全球南方領導者”的身份回來的。
要知道,從2023到2025年間,印度至少5次拒簽金磚和上合組織的聯(lián)合聲明,搞得這些多邊會議卡殼不少次。
當時印度的姿態(tài),就是對美國遞出橄欖枝的信號。但這一次不一樣,印度不但出席,還高調(diào)支持了一項“改革IMF、去美元化”的聯(lián)合聲明。
這是什么意思?印度不再躲在幕后,而是想直接扛起金磚旗幟,在“去美元霸權”這條路上站上臺前。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中俄兩國領導人因故未能親臨會場的情況下,印度成了金磚場上的“臺柱子”。
這是巧合嗎?還是印度主動搶班奪權?不管是哪種,印度都在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我們不是美國的區(qū)域代理人,我們是自己的一極。
印度外長蘇杰生在接受采訪時還特別強調(diào),印美合作不等于聯(lián)合抗中,這是過度簡化甚至誤導。他的話背后,其實就是對單極世界的一次公開反擊。
印度的新劇本
回顧這幾個月印度的操作,很明顯,它不是簡單的情緒發(fā)泄,而是戰(zhàn)略性的角色重塑。
用“砍美國一刀+回歸金磚”這套組合拳,印度給外界釋放的信號只有一個:我們不站隊,我們要獨立自主。
在一個走向多極化的世界里,印度不想永遠活在中美博弈的陰影下。它要自己選擇伙伴、主導議題、參與規(guī)則制定。不想再當那個大國游戲里的棋子,而是要做棋手。
這一點,不只對印度自己重要,對整個“全球南方”來說,也具有示范意義。
過去大家都以為,“跟美國好,就有飯吃”,但這一次,印度用行動告訴大家,“不給面子,也照樣活得體面”。這不是鼓勵對抗,而是強調(diào)一種權利:有選擇的權利,有談判的資格。
而金磚機制,正好成了印度試圖撬動全球秩序的支點。它不是要拋棄美國,而是讓美國知道:你不是我唯一的選項。
問題是,這條獨立自主的路,印度真能走下去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