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謝了!” 山西大同,盧女士接過失而復得的兒童手表時紅了眼眶。為了這塊被扔進垃圾袋的手表,兩名環衛工人在 8 噸垃圾里徒手翻了 4 個多小時。這件事被贊 “彰顯城市溫度”,卻也炸出了一場關于 “值不值” 的爭論。
從求助到找回,一場 4 小時的垃圾 “尋寶”
7 月 1 日,盧女士一家從高鐵下車時,把孩子玩過的兒童手表落在了垃圾袋里。發現丟失后,她先找南站派出所求助,定位顯示手表還在車站,推測已被當垃圾運走。
第二天,盧女士打 12345 熱線求助,工單轉到了大同市城市管理局。為了盡快找到,工作人員把相關垃圾緊急轉運到垃圾焚燒廠空地。兩位環衛工人戴著手套,在散發異味的垃圾堆里一點點扒找,4 個多小時后,終于從 8 噸垃圾中拎出了那個裝著手表的小紙袋。摘要來源:m.mt5-pt.com
當晚,手表送回盧女士手中。她發紅包感謝被拒,環衛工人只說:“這是應該做的。”
點贊與質疑,爭議點在哪?
當地媒體稱這是 “城市溫暖的體現”,但網友的質疑聲更響亮:
“一塊手表而已,值得讓環衛工人遭這份罪嗎?”
“誰來心疼一下徒手翻垃圾的他們?”
面對爭議,大同市城管局工作人員回應:“群眾有需求,我們在能力范圍內就該幫。而且手表有精準定位,不是瞎找。” 他們還提到,環衛工是在有風機的場地作業,不算炎熱,原有工作也有人接替。
但不少人仍覺得不妥:8 噸垃圾、4 小時、兩名工人,只為一塊可能價值不高的手表,是否占用了公共資源?如果人人丟了小東西都找環衛工翻垃圾,他們吃得消嗎?
溫暖背后,更該想的是 “邊界”
盧女士的感激是真誠的,環衛工的付出也值得尊敬。但這場 “暖心事件” 暴露出一個問題:公共服務的邊界在哪?
有網友說得實在:“偶爾一次可能是溫暖,多了就成了負擔。” 或許更該反思的是,如何在 “幫群眾解難” 和 “不折騰基層” 之間找到平衡 —— 比如,明確哪些情況適合動用公共力量尋找,哪些該由個人承擔責任。
畢竟,真正的城市溫度,既要體現在幫人找回失物的善意里,更要藏在對一線勞動者的體恤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