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親吻,竟可能成為孩子生病的導火索。7月13日,湖南一女子強摟親吻1歲多男孩,男孩的媽媽稱“孩子當晚就高燒,已被確診是水痘,手腿都長滿紅包;上周江蘇淮安一名8歲男童持續高熱至40℃,頸部出現 "鴿子蛋" 大小腫塊,最終確診為EB病毒感染引發的"親吻病"。追溯病因,竟是孩子的奶奶在口腔潰瘍期間頻繁親吻其臉頰所致。
為什么平時常見的親密動作,卻對至愛造成了傷害?
圖源:荔枝新聞
什么是“親吻病”?
"親吻病" 并非戲稱,而是有明確醫學定義的傳染性單核細胞綜合征,其元兇是EB病毒——一種屬于人類皰疹病毒家族的病毒,90%以上的成年人都是攜帶者且多無癥狀,如同 "休眠的病毒庫",一旦接觸免疫力弱者就可能引發疾病。
病毒如何傳播?
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日常中諸多行為都可能成為傳播渠道:親吻,尤其是攜帶者有口腔潰瘍、牙齦出血時,唾液中病毒濃度會飆升,共用水杯、嘴對嘴喂食、用嘴吹涼食物、共用牙刷等,這些"共享唾液"的行為會讓病毒有機可乘。
所以,很多習以為常的舉動,可能正在把孩子推向風險。
哪些人易中招?
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兒童、孕婦、老人及免疫力較弱者(如長期服藥人群)。尤其是3-6歲孩子,一旦感染,癥狀可能更明顯。
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
"親吻病" 容易被誤認為普通感冒,但若出現以下癥狀,需高度警惕:
1.典型癥狀
持續高熱(39℃以上,退燒藥效果差,可能持續一周以上);
頸部、腋下淋巴結腫大(如鴿子蛋大小,按壓疼痛);
伴隨喉嚨痛、脾臟腫大,部分孩子會出皮疹。
2.警惕并發癥
延誤治療可能引發腦炎、心肌炎,甚至脾臟破裂(需避免劇烈運動)。
3.如何區分?
若 "高熱不退 + 淋巴結腫大" 同時出現,別當普通感冒硬扛,及時就醫通過血常規、EB病毒抗體檢測可確診。
如何預防?
成年人有口腔潰瘍、感冒、皰疹時,避免親吻孩子口鼻、臉頰;接觸孩子前用肥皂流水洗手 20 秒以上。
日常給孩子準備專用餐具,不用自己的筷子夾菜;拒絕嘴對嘴喂食,不嘴吹食物(可自然降溫或用勺子攪拌);實行分餐制,定期消毒孩子的餐具、玩具。
若出現持續發熱超 3 天、淋巴結腫大且疼痛、孩子精神差(嗜睡、拒食)等情況,需立即就醫。確診后需遵醫囑治療,避免劇烈運動(尤其脾臟腫大時)。
真正的愛需要理性加持。避免危險行為、做好日常防護,用擁抱、陪伴等更安全的方式表達愛,才能讓溫暖與安心并存。成年人的健康意識,才是孩子最好的 "防護罩"。
參考資料:
[1]https://weibo.com/u/1796087453?layerid=5187173519459878
[2]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9285/#:~:text=Access%20free%20multiple%20choice%20questions%20on%20this%20topic,infected%20epithelial%20cells
[3]https://mp.weixin.qq.com/s/lSOP3od_aJ9Bb_u9Hu615w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