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氣溫升高,又到了手足口病高發的季節。兒童聚集場所尤其需要警惕。
孩子突然發熱、食欲不振、嘴里長泡、手腳起疹……當心!這很可能是手足口病在作祟!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多種腸道病毒(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最常見)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嬰幼兒是高發人群。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以及皰疹液中。
手足口病癥狀有哪些?
發熱:通常為首發癥狀,體溫多在38℃左右。
口腔皰疹/潰瘍:出現在舌頭、牙齦、口腔兩側黏膜等部位,疼痛明顯,導致孩子拒食、流口水。
皮疹:手、足、臀部(有時在膝蓋、肘部)出現紅色斑丘疹或小皰疹,通常不癢或輕微癢感,疹子不結痂、不留疤。
其他: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精神差等類似感冒的癥狀。
注意!警惕重癥信號!
絕大多數手足口病患兒癥狀輕微,會在7-10天內自愈。但極少數患兒(尤其3歲以下)可能迅速發展為重癥!出現以下情況,務必立即就醫!
持續高熱不退:體溫超過39℃,常規退熱效果差,或發熱超過3天。
神經系統異常:精神萎靡、嗜睡或煩躁不安、哭鬧不止、難以安撫;頭痛、嘔吐(尤其呈噴射狀);肢體抖動、無力或抽搐;站立不穩。
呼吸異常: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口唇發紫;咳粉紅色泡沫痰。
循環障礙: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花紋;心率增快或減慢;血壓升高或降低。
手足口病如何預防?
預防關鍵:勤洗手、講衛生、少聚集、打疫苗!
1.勤洗手是根本!教會孩子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動水正確洗手(七步洗手法),尤其是在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觸公共物品后。家長在接觸孩子前、處理糞便或嘔吐物后、更換尿布后,也要徹底洗手。
2.注意食品衛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生熟食物分開處理和存放,食物確保徹底煮熟。
3. 加強物品消毒:經常清潔和消毒孩子常接觸的物品和表面,如玩具、門把手、桌椅、地面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劑(如84消毒液,按說明書比例稀釋)或高溫消毒(煮沸、曝曬)。孩子的餐具、奶瓶等專用,并每日消毒。
4.保持環境通風: 居室、教室等場所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5. 避免接觸傳染源:高發季節,盡量少帶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如室內游樂場、商場)。避免接觸患病兒童及其物品。
6.接種疫苗(重要!):EV71疫苗是預防由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該型別易導致重癥)的有效手段。建議6月齡-5歲的兒童盡早接種,基礎免疫共2劑次,間隔1個月。雖然不能預防所有手足口病,但能顯著降低重癥和死亡風險。
得了手足口病怎么辦?
1.及時就醫:一旦發現疑似癥狀,及時帶孩子去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明確診斷。
2.居家隔離:確診后,患兒應居家隔離休息,避免外出,尤其不要再去幼兒園、學校或接觸其他小朋友,直到癥狀完全消失后一周(通常需要隔離2周左右)。家中其他孩子也要注意隔離觀察。
3.對癥護理:①發熱:體溫超過38.5℃且孩子不舒服時,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退熱藥(如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②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飯后用溫水或淡鹽水漱口(小寶寶可用棉簽蘸生理鹽水輕輕擦拭)。口腔潰瘍疼痛嚴重時,可遵醫囑使用緩解疼痛的噴劑或凝膠。給予溫涼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粥、面條、牛奶),避免酸、燙、硬的食物刺激潰瘍。③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穿寬松柔軟衣物。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疹。皮疹未破潰可涂爐甘石洗劑止癢;如破潰,可遵醫囑涂抗生素軟膏預防感染。
4.密切觀察:居家期間,家長務必密切觀察孩子病情變化,尤其要高度警惕前面提到的重癥預警信號,一旦出現,立即送醫!
5.報告與消毒:患兒所在班級或機構應按規定報告,并對環境物品進行徹底消毒。
皰疹性咽峽炎是手足口病嗎?兩者是“表兄弟”,都由腸道病毒引起,癥狀相似(都有發熱、咽峽部皰疹),但皰疹性咽峽炎主要在口腔咽峽部出疹,手、足、臀部通常無疹。預防和護理原則相同。
守護孩子健康,需要你我共同努力!請家長們提高警惕,掌握科學知識,做好預防措施。幼兒園、學校等集體機構也要加強晨午檢、消毒通風和健康宣教。讓我們攜手,為孩子們筑起抵御手足口病的健康屏障!
來源:商丘市梁園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