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巴西海岸的浪花拍碎在礁石上,也差點拍碎一只麥哲倫企鵝的生命。
一位白發老漁民把奄奄一息的它捧回家,像捧起一簇將熄的火。
誰也沒想到,此后每年,這只叫“丁丁”的企鵝都會橫渡8000公里的湛藍,只為回到那白發老漁民身邊,停留八個月,再啟程。
01
陪老人曬網、修船、聽浪,整整11個月
若昂·佩雷拉,曾經的泥瓦匠,如今的退休漁民,住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外一座幾乎被地圖遺忘的小島。
那年,他在油污斑斑的礁石間發現丁丁:羽毛黏成一塊塊黑鐵,胸口微弱起伏。
老人用舊毛衣裹住它,一路小跑回家。
第一周,他像照顧初生嬰兒一樣,用小勺喂魚糜,拿牙刷一點點刷掉油污,又把廢舊浴缸改造成“私家泳池”。
瑣碎到不能再瑣碎的動作,卻像一束束光,照進那雙瀕死的圓眼睛里。
痊愈那天,若昂把丁丁帶到海邊放生。
可丁丁只是歪頭看他,像在說“我還沒住夠”。
于是,它留下,陪老人曬網、修船、聽浪,整整11個月。
直到羽翼換新,才第一次轉身躍進深海。
02
每年的6月準時“返鄉”;次年2月再啟程回繁殖地
若昂以為故事到此為止。
然而僅僅數月后,浪花里又浮出那道熟悉的黑白弧線。
丁丁撲騰上岸,尾巴搖得像節拍器,叫聲清脆得像一串銀鈴鐺。
從此,每年的6月,它準時“返鄉”;次年2月,再啟程回繁殖地。
8 000公里的航線,它獨自游成一條看不見的紅線,把兩顆心牢牢縫在一起。
若昂笑說:“它一年比一年胖,一年比一年吵,可見是真的很開心。”
奇妙的是,除若昂外,任何人靠近都會被啄;唯獨老人可以把丁丁抱上膝頭,喂它最愛的沙丁魚,像哄一個撒嬌的孩子。
03
真的有這么重感情的鳥?游8000千米來見恩人,是不是太夸張了?
先看距離——巴西與阿根廷本就是麥哲倫企鵝的越冬走廊,遷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但“路線”不等于“歸途”。
科學家發現,企鵝擁有驚人的空間記憶與社交認知:
它們能在十萬只同類中一眼鎖定伴侶,也能分辨“無威脅的善意”。
丁丁或許把若昂的氣味、聲音、甚至心跳編進了自己的“導航星圖”,于是年復一年,循著那束看不見的光標,回到最初的溫柔里。
04
一生忠貞,伴侶年年間隔萬里,繁殖季仍能憑叫聲相認
麥哲倫企鵝,溫帶企鵝中的巨人,體長70厘米,身著經典的黑白禮服。
1519年,麥哲倫船隊首次記錄它們的存在,自此得名。
它們一生忠貞,伴侶年年間隔萬里,繁殖季仍能憑叫聲相認。
如今,全球約180萬對,已被列入瀕危紅色名錄。
保護它們,也是在保護這條跨越物種的奇跡航線。
05
結語
動物不會說“謝謝”,卻用整個身體書寫“我記得你”。
若昂的舉手之勞,讓丁丁用一生作答;丁丁的萬里歸航,也悄悄治愈了老人晚年的孤獨。
原來,善意從不單行——它會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清晨,化身一只濕漉漉的企鵝,敲開你的心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