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輪比賽結束,新一輪搶票大戰即將來臨。隨著“蘇超”的日益火熱,每輪開票都如同一場激烈的“手速大戰”,常常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如果按照過去諸如演唱會、熱門博物館搶票等模式,此時,“黃牛”往往就會登場了。但這次不同了。通過近幾輪搶票動態觀察,很多人都發現,針對蘇超賽事,不僅朋友圈難覓“黃牛”招攬生意的蹤跡,就連第三方平臺上僅存的相關店鋪也多以“代拍”“幫拍”為主營業務,甚至有“黃牛”主動曬出官網購票頁面截圖,留言告知“不接蘇超,建議自己搶票,勿詢價格”。
過去神通廣大的“黃牛”居然也蔫了。這不禁讓人好奇,“蘇超”是怎么讓“黃牛”失去了市場和能耐的?
有人說,可能是強有力的打擊和嚴格的實名制購票、入場機制立下了功勞。確實,持續強化的打擊力度能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堅持打早打小、露頭就打,是此次“蘇超”對待“黃牛”的態度。據媒體報道,在前幾輪賽事中,專項工作專班就抓獲了一些“黃牛”,其中不少是現場巡查抓獲的,并對絕大多數人進行了相應的行政處罰或批評教育。
但也要看到,高壓嚴打“黃牛”,多地多行業已持續多年,“黃牛”現象卻如野草,“春風吹又生”。究其原因,核心癥結或許還在于供需失衡。供給有限、需求旺盛,黃牛的本質是供需失衡下的套利者。群眾需求若難以滿足,黃牛自然就有了市場。
說到這,“黃牛”不接“蘇超”的原因或者就能逐步厘清——盡可能滿足球迷觀賽需求。在這方面,“蘇超”做的功課確實很多。
譬如,盡可能在場地上進行擴容。早在上月初,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地已將比賽場地,升級為更具規模的體育中心,并同步推出門票擴容方案。此舉,在維持親民票價的基礎上,為更多球迷創造了現場觀賽機會。而且,場地外也進行了另一種擴容,讓沒買到票的人也能感受到現場氣氛。許多城市會在商業中心、市民廣場、賽場外等地設置大屏幕直播比賽。例如在南京隊對陣蘇州隊比賽中,南京就打出“大屏看球,全城都有”的招牌,不僅各個區商業中心進行賽場直播,不少還配套了球迷觀賽派對、足球體驗課、趣味射門比賽等活動。
這種擴容更大力度是在線上。更多媒體平臺的現場直播,讓關心比賽的人可隨時隨地通過手機APP觀看直播。觀賽方式多樣,人氣與快樂不輸現場。
供給側多維度同時發力,黃牛自然失去市場。正如網友調侃:“搶到票現場助威固然痛快,搶不到在家吹著空調看直播也很愜意,何必花幾十倍價格給黃牛送錢?”
眼下,新一輪暑期消費熱潮已然來臨,又到了一些領域“黃牛”們開始猖獗的時候。而“黃牛”不接“蘇超”的現象,或許也能給這些領域提供一些啟示。
譬如博物館。當前正值青少年參觀學習的高峰期,眾多熱門博物館再現“一票難求”。一些地方,免費的博物館門票甚至被黃牛炒成高價。對此,客流量大的博物館能否考慮延時開放或增設夜場,抑或是嘗試線上直播的方式,讓更多外地未能購票的游客有機會感受文化魅力,避免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醫院專家號也是患者需求痛點。卡點搶號卻屢遭“秒光”,是不少求醫者的共同經歷。那熱門醫院及科室是否可以統籌組織專家公益講座、加強線上健康科普,擴容互聯網門診資源,或許也能緩解患者的燃眉之急。
一些旅游景區也面臨類似問題。每逢節假日,知名景區門票常瞬間售罄,黃牛借機高價倒賣。借鑒“蘇超”經驗,景區或可在優化門票預售機制、方便游客規劃行程的同時,大力開發線上游覽項目,通過全景視頻、互動講解等方式,讓無法親臨的游客也能領略景區風采。
總之,從賽場到展館,從醫院到景區,黃牛問題的解法或許千差萬別,但核心邏輯始終如一:當正規渠道充分滿足需求時,灰色空間自會消弭。“蘇超”的實踐如同一面鏡子,照見“疏堵結合”的治理智慧——嚴打固然必不可少,疏導好更能利于長效。期待更多細微之處的創新改動能在各行各業里落地開花,讓“黃牛失業”成為常態,讓公平可及的服務更多惠及千家萬戶。
來源:北京西路瞭望
撰稿 | 瞭望評論員 爾冬(陳珺璐)
圖片|南京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