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7月14日電(記者龔聯康)清晨六時許,鄂西的山巒還浸在薄紗般的晨霧里,湖北秭歸兩河口鎮兩河村的盤山公路上,“突突突”的引擎聲準時劃破寂靜。一個瘦小的身影穩穩跨在小摩托上——村醫王駒,又出發了。身高1.28米,體重僅60多斤的他,憑著這副單薄身板,獨自馱著藥箱,在鄂西的崇山峻嶺間往來穿行,風雨無阻30多年。
王駒騎著小摩托在村道上奔馳。新華社發(殷翱翔 攝)
1967年出生的王駒,自幼因侏儒癥嘗盡艱辛。但山鄉的淳樸和鄰里的溫情,如同汩汩山泉滋養著他。“上學時書包總有人幫著背,生病時鄰居送藥送糧,這份情,忘不了。”18歲那年,因身材矮小求職屢屢碰壁的他,敲開了老村醫王國喜的家門:“王伯,我想跟您學醫,留在家鄉!”
從識藥、抓藥到切藥,王駒成了王國喜的“小尾巴”,寸步不離地跟診、抄方,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記滿了病癥與藥方。1989年,他抓住機會去秭歸衛校系統學習,畢業時,面對留在鄉鎮衛生院的機會,他毅然選擇回到兩河村。“鄉親們更需要我。”他說。
早年間的兩河村,山高路陡,出行全靠雙腳。王駒背著藥箱,翻山越嶺成了家常便飯。“晴天汗透衣衫,雨天泥裹褲腿,鞋子磨破多少雙,數不清了。”但只要鄉親捎個口信,他抓起藥箱就走,包里塞兩袋方便面,一走就是一整天。
時代在發展,山里騎摩托出門的人越來越多,王駒也動了心,可普通摩托車太高,他夠不著。2013年,王駒在網上相中了一款售價幾千元的特制小摩托,他當即付款托運回家。時光一晃,小摩托已騎壞了4輛,6000多次出診,3萬多人次的守護,都藏在輪胎碾過的山路里。
獨居深山的梅云秭老人心臟不好,兒女常年在外打工,是王駒最牽掛的“重點戶”之一。去老人家,要先騎一個多小時摩托到村道盡頭,還得鉆林子走將近一小時山路。可只要老人的電話響起,王駒從未失約。
去年夏天,一場暴雨傾盆而下。王駒的手機突然響了——梅云秭心絞痛,喘不上氣!由于山洪沖斷了去老人家的近路,他硬是多繞了10公里的泥路。當他深一腳淺一腳趕到時,老人正蜷縮在床上,臉色煞白。王駒立刻檢查用藥,寸步不離守在床邊,直到老人呼吸心跳平穩。
像梅云秭這樣患慢性病的鄉親,王駒心里有一份長長的名單。全村400多位慢性病管理對象,誰家住哪個山坳,誰有什么老毛病,誰家藥快吃完,誰家孩子該打疫苗……樁樁件件,都在他心里擱著,門兒清。
王駒在村衛生室整理藥柜。新華社發(殷翱翔 攝)
王駒的堅守,并不孤單。秭歸縣推行的醫防融合模式,把他這樣的村醫織進了全縣公共衛生的大網。作為家庭醫生團隊的一員,他定期參加培訓,慢性病管理、應急救治的本事越來越過硬。縣衛健局配備的12導聯心電圖機,成了他的“傍身神器”,2024年就靠它發現了十多個有心血管病隱患的村民。兩河村這間小小的衛生室,公衛服務考核也連續5年全鎮拔尖,成了山里的“樣板間”。
王駒今年58歲,離退休還有兩年多。這幾年,為了方便鄉親,他索性把鋪蓋卷都搬到了衛生室。拉開衛生室的舊抽屜,“秭歸楷模”“宜昌好人”等幾個紅本本靜靜躺著,沾著些許灰塵。提起這些榮譽,王駒卻總靦腆地笑:“感謝鄉親們信得過我,只要還能動,我會繼續跑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