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晨5時4分,臺灣高雄市小港區臺泥集團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工廠突發劇烈爆炸,黑色濃煙裹挾刺鼻氣味直沖云霄,廠區建筑在火光中劇烈震顫。這起事故導致12名員工輕微擦傷、4名消防員高溫灼傷,16人全部送醫觀察。高雄市長陳其邁緊急趕赴現場,并宣布勒令該廠三元電池產線全面停工。
據高雄市消防局長王志平通報,起火點位于工廠成品區,初步判定為鋰電池成品在充電過程中發生熱失控,引發連鎖爆炸。他解釋:“鋰電池化學特性活躍,充電時若溫度控制失效,極易因內部短路產生火花,最終導致爆燃。”消防人員透露,滅火過程中鋰電池持續復燃,只能通過大量水柱持續降溫,直至熱能反應完全終止。
環保部門檢測顯示,廠區內部空氣樣本含微量氫氟酸,但廠界外未檢出有毒物質。不過,濃煙中的氟化氫與戴奧辛仍觸發空污警報,下風向居民出現喉嚨刺痛、眼睛紅腫癥狀,當局呼吁民眾緊閉門窗。
涉事工廠為臺灣首座超級電池工廠,由臺泥集團子公司三元能源科技運營,主產高能量密度鎳三元電池,年產能達1.8吉瓦時(GWh),可滿足2.4萬輛電動汽車需求。該廠被視為臺灣實現“2025非核家園”目標的關鍵項目,但其選址緊鄰小港機場與居民區,曾因環評爭議引發專家警告。
事故調查指向多重安全漏洞:
設備維護缺失:上月檢修發現的干燥機溫控傳感器故障未徹底修復,事發時設備溫度異常飆升至80℃;
應急響應遲滯:員工稱自動滅火系統未及時啟動,手動報警后3分鐘噴淋才介入;
管理松懈:夜班人員疑似為趕進度跳過每小時安全巡檢,粉塵濃度監測數據缺失。
工業安全專家林教授指出:“鎳三元電池產線的防爆標準應比普通工廠高30%,但臺灣廠商普遍為搶產能簡化流程。”對比大陸企業,寧德時代采用水冷板技術實現熱失控預警,比亞迪配備專用滅火機器人響應時間低于90秒,而高雄消防初期誤用泡沫滅火反而加劇鋰燃燒,凸顯技術認知差距。
臺灣鋰電池工廠五年內從3家激增至17家,但安全監管體系停滯。2024年鋰電池相關工業事故占比達18%,卻未出臺專項安全規程。此次事故后,臺灣“勞動部”成立專案組,聚焦粉塵濃度、設備維護與管理漏洞三大方向調查。
臺泥集團發言人僅承認“安全系統響應延遲”,強調“核心產線未損毀”,引發輿論抨擊:“產能優先于安全,這樣的‘超級工廠’只是定時炸彈!”網友則諷刺:“沒有安全的新能源,只是另一種災難。”
事故導致臺泥集團股價盤中放量大跌超3%,創2009年次貸危機以來新低。高雄市政府要求全島鋰電池工廠提交安全整改報告,并考慮修訂《化工廠防災條例》,強制要求配備熱失控預警系統與專用滅火設備。
截至發稿,火勢已完全控制,但事故暴露的臺灣新能源產業“重速度、輕安全”痼疾,或將成為產業升級的關鍵轉折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