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新疆博物館“國博廳”再次向公眾開放,一場名為“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的文化盛宴在此拉開帷幕。作為該主題巡展的首站,新疆觀眾得以近距離欣賞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頂級文博機構的館藏珍品。
7月13日,在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舉行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觀眾拿起手機記錄眼前精美的歷史文物。記者石磊攝
這是繼“吉金鑄史——青銅器里的古代中國”“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之后,又一場文化盛宴。
此次展覽作為巡展首站,通過 200 余件(套)精品文物,全面展示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其中不乏河南舞陽賈湖骨笛、春秋蔡侯申編鐘、清代霜鴻琴、十二律管等極具代表性的樂器珍品。這些展品系統地勾勒出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在輔助道德教化、涵養性情、娛樂民眾等方面的文化價值。
7月13日,在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舉行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小朋友正在對著古代樂器拍照。記者石磊攝
通過此次展覽,觀眾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樂器的演變歷程,領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感受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汲取藝術靈感,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本次展覽由新疆博物館承辦,中國民族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單位協辦。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9月1日。
繼續閱讀
珍品云集 勾勒千年樂史
在“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中,不僅可以領略古代樂器的演進,感受傳統音樂魅力。
“天地同和 —— 中國古代樂器展” 作為國家博物館的精品展覽,2020 - 2021 年在國家博物館首展時便廣受好評。此次在新疆博物館 “國博廳” 亮相,不僅展出了河南博物院的賈湖骨笛、龜甲響器、石排簫、相和歌俑等 5 件(套)重量級館藏文物,還呈現了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的馬頭琴、冬不拉、三弦、月琴等 56 件(套)特色樂器,讓觀眾能夠領略到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
7月13日,在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舉行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200 余件(套)精品文物,全面展示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記者石磊攝
從踏入展廳的那一刻起,觀眾便能沉浸在主題背景音樂營造的 “天地同和” 氛圍中。背景音樂根據五個展覽單元的主題變化,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參觀體驗。
來“國博廳”尋寶 ,看這些“神仙”樂器
骨笛
新石器時代 河南博物院藏
骨笛是用鶴(鳥)類動物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鉆孔而成,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管樂器。從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號可見,在鉆孔前經過了認真的計算。經測試,它能吹奏出七聲齊備的下徵調音階,為中國音樂音階發展及七聲音階起源,提供了詳實的實物資料。它的出土,證明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所具有的音樂水平,被譽為“中華音樂文明之源”。
象紋鐃
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7月13日,在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舉行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觀眾正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商代樂器象紋鐃。記者石磊攝
鐃身呈扁筒狀,上大下小,兩側有凸棱,橫截面為橢圓形。口沿內傾,略凹呈弧形。舞平,下有柄,殘缺僅余旋部,中空,與體相通。器身前后兩面紋飾相同,鼓中央有相對象紋,長鼻卷揚,通體綴雷紋。兩象首之間有一蟬紋。腹部由粗線條變形云紋組成的獸面紋,雙目突出,其上密綴雷紋。獸面紋周圍飾雷紋,形成邊框。舞部無紋飾。旋部飾云雷紋。器口內壁有下凹象身圖案及銘文“祖辛”二字,“祖辛”為作器者先人的廟號。此型青銅鐃高大厚重,主要出土于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區,尤以湖南寧鄉溈水附近所出為多,其時代在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
逑鐘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圓筒形長幣,不與體腔相通,甬上設旋、幹,兩銑較侈,于之弧度較大,腔體內壁有調音凹槽。平頂錐狀兩段式長枚,鉦部界格由粗陽線構成。旋上飾竊曲紋,舞部飾云紋,篆間飾橫向“S”形竊曲紋,正鼓部飾對稱的卷曲龍紋,象鼻向上勾卷,右鼓部飾一陰線刻畫的立鳥紋。此鐘的形制、紋飾是西周晚期典型樣式,克鐘與之酷似。
蔡侯申鈕鐘
春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鈕鐘作合瓦形,長方形鈕,螺旋形枚,鈕飾三角紋組成的四方連續紋,舞部、篆間和鼓部均飾蟠螭紋。兩面的兩欒和鉦間鑄有銘文。作器者為蔡侯申,即春秋晚期蔡國國君蔡昭候。據《左傳》《史記》等傳世文獻的記載,蔡昭候拜見楚昭王之后,與楚國權臣子常交惡,被扣押在楚國三年。蔡昭候向楚王屈服,采取權宜之計脫身。從銘文中“左右楚王”等表態性質的語言可以窺出蔡候申曾主動向楚國示好,但蔡君之私名又被刮去,似乎帶有蒙著之感等隱晦原因,反映出春秋晚期楚蔡之間微妙的關系。
虎鈕錞于
戰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7月13日,在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舉行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觀眾拿起手機拍攝記錄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戰國時期樂器虎鈕錞于。記者石磊攝
錞于由青銅鑄成,通體銹蝕呈綠色。器身修長,突肩,腹部以下為直筒形,底口齊平,口沿內折。兩側起凸棱,橫截面為橢圓形。頂端為橢圓形敞口平盤,盤沿較平外侈,盤徑小于肩徑。盤中立一虎鈕,虎頭肥大,昂首挺胸,雙耳聳立,尾端上卷于盤沿。虎頸飾一道凸圈,身飾云紋。盤內在立虎前及左右兩側刻有紋飾,前虎頭下有一虎紋及“王”字,虎左右各有四個不同的圖案符號。
錞于簡稱為“錞”,是一種擊奏樂器。其形制與镈相近,上粗下細,橫截面大多呈橢圓形,少數呈橢方形,體之里表皆光平而無枚。這樣的形體決定了它的發音較為低洪,并能產生較長時間的混響。據研究顯示,虎鈕盛行與巴族的一些歷史傳說或圖騰崇拜有關。有些出土錞于頂部有“巴蜀符號”和簡單的漢字銘文。
7月13日,在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舉行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觀眾正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清代樂器云鑼。記者石磊攝
人首、鬼首陶塤
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陶塤據形制定為唐代遺物。人首塤一件,模制,色白。頭戴軟幞頭,圓臉,眉目清秀。頭頂有一吹孔,顴骨兩側各有一音孔。鬼首塤三件,模制,色白。立耳,凹臉,鼓目,皺眉,高鼻,闊口,面目猙獰。鬼首塤吹孔布局同人首塤。
綠釉、三彩釉人首陶塤
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陶塤據形制定為唐代遺物。除最左一件為綠釉外,其余均為三彩釉。人物面貌大同小異,均深目、高鼻。頭頂有一吹孔,顴骨兩側各有一音孔。
7月13日,在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舉行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觀眾正在近距離參觀國家博物館館藏的清代樂器筒欽。記者石磊攝
王子喬吹笙引鳳銅鏡
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鏡作圓形,無緣。鏡背整個畫面為淺浮雕山水人物畫,鈕與山巒渾然一體。此鏡紋飾與造型,實屬罕見。通體無界框,山巒重疊,祥云繚繞,山下流水潺潺。右側為神話人物王子喬,頭頂束高髻,身著長衣坐山石上,雙手捧一件樂器,呈吹奏狀。據專家考證:該樂器高過于人的半身,從側面看由三管組成,長而大。這不是中國傳統樂器笙的造型,而是竽的形制。左一鳳展翅翹尾,伸足欲落。鈕上下各飾一飛禽。
西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傳》載。“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于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妙哉王子,神游氣爽。笙歌伊洛,擬音鳳響。浮丘感應,接手俱上。揮策青崖,假翰獨往”。此后王子喬被列入道家神仙序列。此鏡圓形作五岳浮雕狀,王子喬與飛鳳分飾鏡鈕兩側,流行于盛唐時期。
這件銅鏡表現的正是王子喬坐于山林之間吹笙引鳳的精彩瞬間。
7月13日,在新疆博物館“國博廳”舉行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西周甬鐘仿佛與觀眾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記者石磊攝
霜鴻琴
清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霜鴻琴,仲尼式黑漆,背面龍池鳳沼皆為長方形,內有凹下長溝作納音,交尾冠腳較尖,尾托冠角明顯。龍池上方刻篆書“霜鴻”兩字,下有一方印,篆書“定府行有恒堂珍寶”八字。龍池邊際有墨書文字注明作者及年代。琴音清澈圓潤。原為北京琴家夏蓮居珍藏,1958年獻給國家,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十二律管
清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十二律管為竹制,通體棕黃色。每只律管距頂端往下約一厘米處,均纏絲弦數匝,頂端半圓豁口為吹孔。各管偏上部均刻楷書二字,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按律名依次排列在楠木小架上。
來源:新疆網
法律聲明:易見新疆微信公眾號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服務大眾,并不代表易見新疆微信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務必在相關作品發表之日起30日內進行,我們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