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文物局指導,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出品,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國內首個文博合創競演節目《探寶說創團》首周線下海選活動在南京博物院正式拉開帷幕。周末兩天,南京博物院、南京城墻博物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共三家博物館,圍繞寶藏文物,通過“專家說”“文物秀”“護寶說”等環節展開講解、演繹與互動,以連續兩天的高密度內容輸出,打造一場“知識含量高、互動參與強、表達形式新”的文博體驗。此次活動不僅為傳統文化賦予了更具傳播力的融合表達,也積極探索文博文物與年輕群體之間的全新鏈接。
南京博物院專場:以“博主人設”激活文物新表達
作為《探寶說創團》首周海選的首場活動,南京博物院專場于上周六率先登場,以“古今對話:文物也能當‘博主’”為主題,通過三件館藏文物,展開創意講解和沉浸體驗。
活動現場,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被賦予“美妝博主”人設,以色澤漸變與紋飾寓意打開觀眾對古代生活美學的想象;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高杰,則以《坤輿萬國全圖》為載體,講述這位“旅行博主”如何跨越中西文化,成為17世紀世界認知圖景的關鍵節點。
在“護寶說”環節,兩位南博工作人員的分享,將觀眾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在文物與人的連接上。志愿者田珂分享了自己在南博的服務經歷,重點提到文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陪伴意義;講解員劉宇欣則以《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為引,帶領觀眾穿越至古代名士的音樂聚會現場,讓“音樂博主”成為全場亮點之一。
“文物秀”部分由南京絨花制作技藝傳承人嚴鑫帶來非遺技藝展示,現場觀眾不僅聽故事,還參與制作,讓傳統工藝在觀眾手中“開花”。
城墻與佛塔“雙聯動”:多維展現激活文物生命力
上周日,南京城墻博物館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攜手亮相,以各自獨有的文化符號和館藏資源,共同展開一場別具特色的文博“共創演繹”。
南京城墻博物館副研究員王騰圍繞“明代黎川磚窯”展開講述,借一塊“銘文磚”上的工匠簽名,串聯起古代城墻營造制度、手工業體系與工匠文化,揭示城墻背后的制度邏輯與人文細節。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名譽館長王興平則以“琉璃塔的記憶”為核心,講述了這座曾被馬可·波羅贊譽為“世界最美佛塔”的建筑遺跡在中外交流、皇家禮制與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帶領觀眾回望大報恩寺輝煌歷史。
緊隨其后的“文物秀”環節,南京城墻博物館帶來情景劇《城墻傳奇》,由少年講解志愿者出演,通過朗誦與角色扮演,還原古都守城故事,賦予城磚歷史以情感溫度。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則以《小小建筑師之大報恩塔斗拱拼接》作為社教展示項目,讓孩子們在拼接斗拱結構的過程中,近距離感知古代建筑之美,在實踐中“復現”文物精神。
在“護寶說”環節,兩館講解員分享了他們與文物之間的真實故事。南京城墻博物館講解員陳英琦講述了自己與城磚背后的工匠簽名之間的研究感悟。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講解員則圍繞七寶阿育王塔,講述了這件珍貴文物如何從地下重見天日,凝聚著代代守護者的心血。
從城磚的溫度到佛塔的光輝,從講解到互動、從舞臺到觀眾席,兩家博物館用真實的講述與創新的表達,讓文物走出展柜、走近大眾。
從“看展”到“講展”,通過生動講述讓文化入心
兩場活動的尾聲,現場還設置了互動問答與文物pick墻,觀眾既能參與答題贏取文創獎品,也能為喜愛的講述作品投出支持票。在輕松氛圍中,歷史與現實對話,文化與大眾連接,為文博傳播注入了新的表達活力。不少到場觀眾表示,這樣的活動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單向觀看”的傳播模式,通過內容講述、舞臺互動與情感表達,帶來了更具沉浸感與代入感的文化體驗。
作為線下推廣的重要一環,《探寶說創團》線下海選活動將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持續開展,每周兩場,全省接力。所有活動均在ai荔枝、《探寶說創團》節目微博、江蘇衛視視頻號、嗶哩嗶哩同步直播。
本周的《探寶說創團》線下海選活動將繼續火熱進行。哪幾家來自江蘇不同地域的博物館將重磅登場?他們又將講述怎樣鮮為人知的文物故事?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