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在壹線的故事
看見洪災中的普通人
7月初遭遇強降雨的康縣,有隴上小江南之稱,很受游客青睞,然而洪水過后一片狼藉,屋里的東西無一幸免,或被沖走,或被浸泡。老鄉們拿著被洪水泡過的衣服、被子在河道里清洗,洗著洗著就扔了,誰能體會那種心境?
康縣碾壩鎮的趙大姐說起那天的暴雨,因為和家人的劫后余生而緊張、顫抖。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老兩口。洪水那天,自己村里的干部為了安全不讓出村,她是偷偷跑回娘家的,到家時發現屋里的床已經飄在了水面上。她說話時身子在不由自主地顫抖,旁邊的老母親反倒樂呵呵地露著半嘴牙搭腔說,她是從窗戶里爬出來的。
這次的強降雨比往年同期來得更猛烈一些,武都區裕河鎮的楊大哥說,十多年沒見過這么大的雨,路上多處塌方,飲水管網也被沖毀。楊大哥一家主要收入靠茶園,但近些年茶葉滯銷,老伴前幾年在鎮上打工補貼家用,現在因腿疾在家,下暴雨那天,她哭天搶地:老天爺再不要下了,再下人都淌了。
武都區楓相鄉的小王原本在浙江打工,洪水后被父母緊急叫回來。家里東西全被淹了,廚房里的米面油都被水沖走,一缸臘肉也被沖走了,這讓王新明很惱火。我問他外面打工咋樣,他撩起衣服讓我看肚皮,一道道紅印像被火燙傷一般,他說自己在建筑工地打工,夏天地表溫度五十多,工地的鋼管溫度更高,肚皮上的紅印都是被燙傷的。
記錄人:甘肅一山一水環境與發展中心 虎孝君
碾壩鎮 李老漢家的院子里,擺著被浸泡的兩倉玉米和各種物什,還有他從深山里一點點背回來的樹根,在患眼病之前,他還能靠根雕賣錢。75歲的老漢清晰地記得六十年前的那次洪水:那一年,他還是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如今卻是需要人照顧的老人了。收到家庭救災箱和糧油包后,老人說這是他這輩子第一次接受別人的捐贈,感謝國家,感謝社會,感謝所有的好心人。
45歲的單身漢張大哥,正獨自面對一場人生中最大的洪水。父母早逝,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他獨自靠在外打零工生活。洪水來的那天,他正在城里找活干,暴雨傾盆,公交車停運,私家車也不敢走。他在工棚里熬了一夜,第二天才踩著泥濘的山路往回趕。終于站在自家門前時,眼前的景象讓他腿軟——厚厚的淤泥把門堵得嚴嚴實實。他掄起鋤頭在門上鑿了個洞,污水泥漿噴涌而出。等水排完,他踹開變形的門板,發現洗衣機竟被沖到了院外的馬路上,鍋碗瓢盆也不知去了何方,只剩一張木床歪斜地卡在墻角。他苦笑著想:“這下連做飯的碗都沒了?!?/p>
沒想到,親戚們帶著鐵鍬陸續趕來幫忙,三天里,七八個人在他家進進出出,一鏟一鏟地把淤泥運出去。
記錄人:甘肅一山一水環境與發展中心 侯巧鳳
素不相識的過路人說:“用我的三輪車!”
糧油、溫暖包、礦泉水,援助物資一批批進入災區的倉庫,又一批批轉運到受災鄉鎮。我們人手少,大家一刻不停地在清點、搬運、入庫。腰酸手疼但沒有人退縮。
轉運糧油時,貨車太高,無法駛近倉庫,志愿者們正準備人肉硬扛時,只聽有人喊了一句“用我的三輪車”!這一聲有如天籟。這位素不相識的路人,二話不說加入了我們。三輪車在巷子里往返穿梭。悶熱的天氣,汗水在大家臉上沖出一道道泥痕,肩背的衣衫早已濕透緊貼,看著每一個咬牙堅持的身影……第一次參與救災行動的我,眼眶瞬間濕熱。原來,替我們負重前行的,就是這樣一群一刻不停、直至極限的人??!
記錄人:彭水自治縣棣棠鄉救災志愿者 冉啟艷
她說:謝謝你們來看我
6月22日,我們在桑植縣五道水鎮了解災情,村中暫時還未通電、通訊信號全無。在一位70多歲老奶奶家,她帶我看家里被淹的屋子。地上的泥水還沒干透,床和柜子、電器都泡壞了,糧食袋濕漉漉地堆在墻角,散發出發酵的酸味。奶奶指著發霉的家具說:“河水半夜突然倒灌進來,家里全淹了。我養的豬被水泡過后,現在都不肯吃東西了?!蔽覇査F在住哪兒,她說:“在女兒家暫住,但每天都要回來看看,家里還養著雞鴨和豬,自己不放心。 ” 臨走時,奶奶一直說: “ 謝謝你們來看我。 ”
記錄人:壹基金工作人員陳林玉
“那時候大家都會開開心心的,不會像現在這樣難過了”
7月9日到11日,我們在榕江走訪益童樂園和兒童服務站災后站點,并為站點專職人員開展培訓??h城一樓的商鋪大多未恢復營業,我們在一家“熟悉”的餐館吃飯,救災的同事們十多天一直在這里訂盒飯,老板是位熱情的女士,邀請我們7月底來看村超,她說:“那時候大家都會開開心心的,不會像現在這樣難過了。”
我們跟著一位小女孩走訪了她的家,洪水曾淹沒至二樓半,她和爺爺奶奶匆忙撤到三樓,來不及帶走一件衣物,所有家當都被水泡毀。但七八歲的小女孩臉上絲毫不見恐慌與畏懼,拉著我們到三樓查看居住環境——被子鋪在地上當作床鋪,一塊木板便是餐桌,四周無遮擋,風雨能夠徑直灌入。她卻毫不在意,跑前跑后地分享零食,給每個人手里都塞了餅干。這應該是她經歷的第一場災害,她或許還不完全懂得“災難”意味著什么。
在榕江的三天,雨下個沒停,像把洪水未散的陰霾織進了空氣里。可臨走那天中午,在高鐵站無意間抬眼望向窗外的田野——云層散開,晴空藍得發透,災難留下的潮痕還未干透,可人們眼里的光、手里的勁,早已像穿透云層的太陽,正一點點把生活里的褶皺熨平。
記錄人:壹基金工作人員 蔡雨涵
希望不滅,路,總會被重新走出來
榕江的夏天,太陽總是熱烈滾燙,午后的溪流平靜地流淌,很難讓人想到這里剛剛經歷了一場令人唏噓的洪災。
在我看到壹基金志愿者招募的時候,身邊的人勸阻我說“災后重建都差不多收尾了,你去能干嘛”,如果不是我堅定地選擇來到這里,我可能也會這么覺得。
距事發已經過去半個多月,網上幾乎沒有再更新榕江的最新報道,但這座城市的街道上還是有很多難以清理的雜物,被洪水沖刷后在地上留下厚重的淤泥。當我腳踏進去時,整個小腿被泥土包裹,一不小心還會打滑,大型機器進不了的地方只能靠人力往外鏟。曾經繁華的地帶變得冷清,城市商鋪依舊處于一個不能正常營業的狀態。
我跟著穿防護服的消殺人員,進入一個混雜著泥腥和消毒液味道的狹窄巷子,在一處賣床上用品的攤位前,很多阿姨正費力地清洗著被洪水浸泡過的床褥被套。那是她們賴以生存的商品,需要費力清洗,才能挽回一些損失。
在走訪古州古城時,聽壹基金工作人員說,這里曾是榕江最熱鬧的一帶,如今卻是一片狼藉,災后的痕跡清晰可見。許多老屋的門被沖垮了,只剩下門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七旬空巢老人拿著鐵鍬,在自家門口賣力地清理著殘淤,屋子里零星擺放著幾張幸存的椅子和水盆,破舊的墻上留下的,是一米多高的水位線。
在兒童服務站站點,情況也很復雜,面對清理廢墟殘渣的任務,大家的眼神里充滿了無助和迷茫,不知從何下手。
站點原定的活動計劃被徹底打亂,定時供水供電的緊張狀態,增加了重建的難度。一位年輕的本地老師在交談中表露想要回老家休息,有機會的話,走出貴州大山看看外面的平原。在貴州,“山的后面還是山”。
榕江,因為村超讓外界看到了這里的活力,推動了這里旅游業的發展,也讓許多孩子有了更好的教學資源,似乎有了更多走出大山、見識廣闊天地的可能性,可這場洪水幾乎將這份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勢頭壓下去。
這次經歷讓我看到了壹基金的專業和當地人們的熱情,也讓我明白,災難留下的不僅是廢墟塵土,更有滾燙的人間真情和希望。
榕江的重建,需要物資,需要人力,更需要時間、耐心和對未來的信念。我會帶著這份的感受離開,也希望能夠將感受到的關于榕江的這份堅韌傳遞給更多人。
山的那邊或許還是山,但只要人心中的希望不滅,路,總會被重新走出來。
記錄人:壹基金災后兒童服務站項目志愿者琬卓
壹基金 以“盡我所能、人人公益”為愿景,專注于災害救助、兒童關懷與發展、公益支持與創新三大領域,是5A級社會組織,連續十三年保持信息公開透明度滿分。感謝壹家人支持,歡迎壹家人監督 。
點個“ 在看 ”,壹起 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