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財政部近期連續出臺重磅政策,力促保險資金立足長期、投向資本市場。7月11日發布的《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稱“新規”),將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兩大核心績效指標——凈資產收益率與資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權重向三年及五年長周期指標大幅傾斜,合計占比高達70%。
這并非孤立的政策調整,而是一系列引導“長錢”入市組合拳的關鍵一環。從2023年首次引入三年期考核,到2024年初《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大型險企每年新增保費的30%投向A股,再到此次將考核周期實質性延長至五年,監管層引導險資踐行長期價值投資、優化資本市場結構的決心清晰可見。
“財政部此次改革將五年期考核權重由原先的大約50%提升至70%,顯著弱化了對保險公司短期財務收益的關注,釋放出強烈的政策信號,即支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定投資。”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2-3年內,險資在A股的配置比例有望從當前約11%左右穩步上升至15%甚至更高,配置結構也將由“防御型”為主,逐步拓展至“攻守兼備”。
險資“長錢長投”打開空間
此次考核評價體系的變革,直指保險資金投資行為短期化的核心痛點。在過去以年度業績為主的評價模式下,資本市場的短期波動極易顯著影響保險公司的當期業績排名,迫使投資決策趨于保守,對市場波動的容忍度降低。
新規賦予長周期指標70%的權重,相當于為險資卸下了投資的“緊箍咒”。凈資產收益率與資本保值增值率這兩大核心指標跨越五年維度的考核設計,推動險資從“被動應對波動”轉向“主動布局長期”。這意味著險資敢于在市場調整中逆向布局,以時間換空間,通過長期持有優質資產來平滑短期波動,最終實現收益的長期穩健增長。
朱俊生認為,新規的發布,至少在三方面深刻影響保險公司的投資行為:一是投資決策流程更重長期視角:險資將不再以“一年考核”為主導,而是以更長周期評估資產配置的風險與收益,這將提升戰略性資產配置(SAA)的比重,強化投資組合的穩定性。二是權益類資產配置傾向長期價值與分紅能力:預計A股中的高股息藍籌股、基本面穩健的核心資產將更受險資青睞。科技成長股若具備長期盈利空間和政策支持,也可能受益。三是持有周期顯著延長:短期波動不再對績效考核構成壓力,險資“高拋低吸、擇機離場”的操作動機將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更長期、耐心的布局。
截至2024年底,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已接近33萬億元,但其實際投資A股的比例僅約11%,距離監管允許的25%上限仍有顯著空間。考核機制的優化,有望進一步打開這座巨大資金池的閥門。
天職國際保險咨詢主管合伙人周瑾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險資對權益資產配置比例的決策上,考量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監管要求、市場預期、資本約束,以及考核指標等。之前,監管的股權投資比例上限已經做了進一步放寬,償付能力規則也做了相應調整,這次對年初提出的長周期考核要求落實到了具體可操作的規則上,這些因素都有利于險資加大長期入市的力度,并且可以減少為了短期考核目標而要進行的一些短期買賣操作,有利于長期持有并穩定資本市場。”
7月14日,中國人保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規有利于更好發揮保險資金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壓艙石”作用。一方面,優化長期考核機制有助于引導保險資金加大權益市場布局,尤其是在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保險資金投資收益波動加大的背景下,通過制度設計提升保險資金對投資收益短期波動的包容性,有利于更好發揮保險資金“穩定器”的作用,推動資本市場的穩健發展。
另一方面,通過增加長期考核的權重和維度,有利于深化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理念,引導保險資金基于中長期視角篩選優質個股進行布局,推動保險資金不斷提升深度研究水平和個股定價能力。
中國人壽相關負責人亦向本報記者表示,新規有利于支持國有保險公司進一步完善投資和業務戰略布局,持續加大服務國家發展目標和實體經濟力度。引導國有保險資金充分發揮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優勢,認真踐行價值投資和穩健投資理念,積極提高權益類投資占比,推動資產投資與保險負債更為匹配的同時,增加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供給,助力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新規更加契合保險尤其是壽險的經營屬性,從跨周期視角,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的評價體系,降低短期經營波動對績效評價結果的影響,能夠更為客觀地評價國有保險公司經營結果和風險水平,必將有力推動其長期穩健經營和可持續健康發展。”上述中國人壽相關負責人說道。
兩家頭部險企均表示積極響應政策。中國人壽表示將“發揮好頭雁引領作用。”中國人保強調“以實際行動彰顯對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發展的堅定信心”,構建人保特色投資管理體系,平衡收益與風險,踐行金融央企責任擔當。
低利率周期下的“長錢”突圍
政策東風之外,深刻的市場環境變化正倒逼險資加速擁抱“長錢長投”邏輯。當下,低利率環境的壓力如影隨形。銀行存款利率與國債收益率持續走低,保險公司負債端成本相對剛性,“利差損”風險成為行業共同面臨的挑戰。
突破困境的關鍵,必然在于投資端尋求更高且穩定的長期回報。去年以來近40次險資舉牌現象,正是這種突圍策略的具體體現。被舉牌對象高度集中于銀行股等高股息、現金流穩定的優質資產,清晰反映出險資的核心訴求,即通過鎖定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分紅現金流,構建抵御低利率周期的“安全墊”,以資產的長期確定性收益來緩解負債端的成本壓力。
朱俊生指出,在當前長期利率中樞下移的背景下,傳統債券投資收益已難以覆蓋保單利率承諾,險企面臨“利差損”挑戰。增配高股息股票和高質量權益資產,是險資對沖利差損的必要選擇。新規的引導價值在于強化資產久期與負債久期的匹配,減輕利差壓力;通過股息紅利補充固定收益不足,提高整體投資收益的穩定性;引導險資支持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等國家戰略性領域,實現“經濟回報+社會回報”并重。
但朱俊生也提示了潛在風險:一是權益資產波動性風險:A股市場仍受宏觀、政策、流動性等多因素影響,短期波動較大,對險資穩健性形成挑戰;二是信用風險與估值風險:部分“高股息”個股可能存在“分紅不可持續”或“估值虛高”問題,需精細識別;三是資產負債錯配風險再平衡:即便增配權益,仍需關注資金久期是否與負債結構匹配,防止流動性緊張或贖回壓力。
“長期投資不是“重倉股票”或“拉長久期”那么簡單,而是要求在穿越周期的戰略配置能力、嚴密的風險監控機制和高質量資產篩選體系三方面形成閉環。”朱俊生強調。
長錢入市注定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長期投資絕非規避風險的避風港,市場的不確定性、經濟周期的考驗,甚至投資標的本身的長期風險,都是險資必須面對的課題。在全球經歷深刻變革、不確定性陡增的時代,無論是國家戰略對穩定資本市場的迫切需求,還是實體經濟對長期資本支撐的深切呼喚,抑或市場自身對優化結構的內在驅動,都亟須險資這類“長錢”挺身而出,以長視角、大格局為市場注入定力與活力。
朱俊生將新規與年初《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視為雙輪驅動:一輪從考核機制入手,釋放行為激勵;另一輪從政策指引入手,明確資金投向要求。兩者協同,目標一致:引導保險資金成為A股市場的長期“穩定器”。
“目前險資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約為11%,而政策規定上限為25%,理論提升空間近10萬億元人民幣。”朱俊生指出,未來險資入市節奏將取決于以下幾個關鍵驅動與制約因素:在主要驅動因素方面,主要是考核機制轉型到位,弱化短期績效壓力,增強機構長線持倉信心;資本市場改革深化,如注冊制改革、退市機制優化、投資者保護制度健全,提升權益資產吸引力;權益市場估值修復與政策信號穩定增強,為中長期配置提供“黃金窗口”。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張志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