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是紗,近看是瓷”,曾在國家博物館引起轟動的德化白瓷“玉漱公主”千里迢迢來到上海。“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將于7月18日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開幕,系統呈現德化瓷的傳承脈絡與創新實踐。
7月14日,包括“玉漱公主”《神話》在內的三件展品率先開箱亮相,記者提前進入展廳一探究竟。
走入中華藝術宮正在緊鑼密鼓布置的展廳,現場堆滿了顏色、大小不一的錦盒和紙箱,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連德理拎過一只紋樣精美的紅色錦盒,小心取出里面的作品《神話》。燈光一打,人物手臂的線條在衣袖里隱隱若現,更加襯托出瓷器如薄紗般的精妙纖細。
《神話》 鐘菡 攝
自誕生之日起,德化白瓷即以胎骨如雪、釉面生光的物理質感與巧奪天工的瓷雕技藝,開創出“素以為絢”的美學形態。《神話》將東方女性的溫婉典雅與神話意境相融,人物紗衣處薄至0.2毫米,與根根分明的發絲交相輝映,工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
《神話》 鐘菡 攝
連德理介紹,《神話》的創作靈感來自2005年上映的成龍同名電影里的“玉漱公主”形象,“看到電影中的人物穿著飄逸的衣裙,非常漂亮,我就想如果能以陶瓷的方式把她表現出來,肯定會受大眾歡迎。德化白瓷作為非遺,在福建一直有很好的傳承,我們也必須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工藝創新,讓作品更符合當代審美,更有生命力。”
在制作這件作品長達半年的探索中,連德理至少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最終他運用自主研發的“高韌薄胎瓷衣技藝”,成功將瓷衣厚度控制在0.2毫米,讓堅硬陶瓷化作繞指柔紗。為了制作人物纖細的發絲,他們夫妻二人接力,一個人抽出發絲,另一個人要趕在同一時間將其接上。在1300攝氏度的高溫下燒制,過程中有20%的收縮率,如果受力不均,很容易變形和斷裂。“我們在制作過程中要提前把握力度,知道哪里有薄弱,哪里要加強。完成這樣一件完整的作品非常難,有時候是靠技藝,有時候是靠運氣。”
《神話》
此前,《神話》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德化白瓷展時引起轟動,一度成為社交平臺刷屏的“爆款”。連德理認為,玉漱公主能夠受到年輕人喜歡,除了以工藝創新給陶瓷帶來“軟硬結合”的感覺,也因為造型符合當代審美。“我去故宮時,發現很多女孩子穿著漢服,頭發也梳著和玉漱公主類似的發髻,這是她們對傳統文化的向往。大家在國博看到這件瓷器時,也覺得這是他們心目中的傳統文化形象。”這次護送作品來上海展出,他希望能進一步提高白瓷的國際影響力。“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很榮幸能借助這一平臺促進文化交流。希望能把德化精湛瓷器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在中華藝術宮對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此次展覽旨在以德化瓷為媒介,呈現中國傳統“文質兼備”精神的當代演繹,既溯源歷史根基,亦探索未來走向。通過文與質、素與絢、工與藝、人物與器物、寫實與抽象、物質性與精神性等多重維度,呈現德化瓷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生命力。展覽策展人項笠蘋介紹,整個展覽以藝術性、工藝性、創新性為理念,挑選200余件德化白瓷進行展陳,也是德化白瓷首次在上海以美術館的方式進行系統性、完整性、大規模的對外展出。
《世博和鼎》
當天首批開箱的展品還有陳仁海創作的《世博和鼎》和連紫華創作的《極彩·如愿佛》。其中《世博和鼎》作為上海世博會的重要見證,時隔十五載再度重歸浦江。《極彩·如愿佛》打破了德化瓷“單一白”的固有印象,在世界陶瓷史上尚屬首創,此次展覽也是該作品首次亮相。
《極彩·如愿佛》
“很多展品我們是跟藝術家求來的,對于他們而言,這些作品都如寶貝一般”,項笠蘋說,藝術家們愿意出借作品,打動他們的除了上海和中華藝術宮的平臺,也在于展覽的學術價值。“作為公立美術館,我們首先進行清晰的學術梳理。展覽從‘萬象本色’‘文質彬彬’等具有美學和哲學高度的角度去重新定義和看待這些作品,也希望觀眾能夠看到這些作品在工藝之外人文性和精神性的思想表達。”
本次展覽為第36屆上海旅游節重要項目之一,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指導,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福建省德化縣人民政府、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聯合主辦。
原標題:《薄至0.2毫米!刷爆朋友圈的“玉漱公主”來滬,中華藝術宮將展德化白瓷》
欄目主編:施晨露 題圖來源:鐘菡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鐘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