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蘭察布7月14日電 題:草原鈞瓷淬煉:“神舟家園”重燃八百年窯火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這片被稱為“神舟家園”的土地上,40多歲的閆強用10年時間做了件“大事”:他不僅把斷代800多年的鈞瓷技藝從歷史里“找”了回來,還帶著泥土的溫度,把草原的風、航天的夢都融進瓷器里,讓北疆文化借著這些瓷碗、瓷瓶,走到了更多人眼前。
圖為閆強查看燒制完成的成品。陳琳 攝
從泥塑少年到“追瓷人”
閆強和泥土的緣分,是從小在爺爺的泥坯旁結下的。
“上小學三年級時,放學就蹲在爺爺旁邊看他捏泥塑,牛、羊……一團泥巴在他手里轉幾圈就活了。”閆強記得,自己最早的“作品”是個歪歪扭扭的小泥人,爺爺沒嫌丑,還笑著說“有靈氣”。
這份對泥土的親近,后來成了閆強當小學美術老師時的“副業”——放學后的畫室里,他總愛捏捏揉揉,把草原上的動物、蒙古包都變成泥塑,教孩子們認家鄉的模樣。
四子王旗城卜子村作為金、元時期的凈州古城,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
201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閆強得知城卜子出土了大量宋、金、元鈞瓷器物。懷著對家鄉文化的無限熱愛,他多次聯合專家深入考察,發現了大量窯灰和燒制痕跡,由此萌生了復燒斷代鈞瓷的決心。
四子王旗2.5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缺黏土,不缺故事,缺的是把歷史捏進泥土里的手藝。從那天起,閆強成了“追瓷人”,他先后前往山東、江西、河南等地學習考察,并拜師蒙鈞瓷研發創始人周文波老師。
圖為泥坯。 陳琳 攝
讓斷代技藝在草原“生根”
鈞瓷難燒。行里有“生在配料,長在成型,死活看燒成”的說法。意思是,泥巴配不好、坯子捏不勻、窯火控不好,一窯瓷可能全成廢品。
經歷了數次失敗后,潛心鉆研的閆強終于在2017年成功將本土資源與現代化鈞瓷工藝相結合,復燒出斷代800多年的鈞瓷,讓鈞瓷技藝在四子王旗落地生根,填補了四子王旗乃至內蒙古陶瓷文化的空白。
成功復燒鈞瓷后,閆強并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在多位名師的指導下,他深入挖掘四子王旗本地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出一系列極具北疆風情的陶瓷產品。
“神舟杯系列茶具是將航天文化與陶瓷藝術巧妙融合,草原文化系列陶瓷作品展現的是草原的壯美與遼闊,如意神舟主人杯是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閆強說。
在閆強看來,不管從事什么行業,都要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要讓人從自己的作品中體會到當地文化的精髓,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
圖為神舟如意杯。 陳琳 攝
從“燒陶瓷”到“傳文化”
復燒鈞瓷成功后,閆強的工作室漸漸熱鬧起來。他不滿足于“復刻”古鈞瓷,總琢磨著“四子王旗有神舟飛船著陸,有草原,有蒙古族文化,這些如何能燒進瓷里?”
他采用本土原材料,結合現代化鈞瓷工藝,并不斷探索創新,在傳統鈞瓷釉色基礎上,研發出更豐富的色彩與紋理效果,使1.6萬余件作品,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茶具、擺件、飾品……這些文創產品將蒙鈞瓷的藝術美感與實用性完美結合,兼具收藏價值和日常使用功能。”閆強說。
2017年9月,閆強把泥塑、陶藝課程引入校園,成為四子王旗第三小學校本課程和社團的特色課程。2023年,閆強利用廢棄學校,建起了四子王旗陶藝教育教學實踐基地,設有拉坯室、塑形室、注漿室、彩繪室等多功能的教育教學基地,可容納200多名學生上課。
“泥塑以物載道,其制作蘊含著深厚宏博的中華文化精神,我想把這個技藝能傳承下去。”閆強說。
如今,在草原旅游景區的店里,游客捧著“神舟杯”拍照;博物館的展柜里,“草原系列”瓷器和古城遺址的瓷片并排陳列;就連學校的陶藝課上,孩子們也學著捏個小鈞瓷,說著“要把家鄉的故事燒進去”……這些帶著“北疆味兒”的瓷器,逐步成為四子王旗的文化名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