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圖雅 翻譯 | 其力格日
圖片 | 宋澎濤 部分來源于圖片庫
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之上,勒勒車靜靜佇立。它曾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更被尊稱為“草原之舟”,它的木質車身寬厚質樸,車輪堅實厚重。
勒勒車承載著牧民們的生活物資,伴隨著牧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開啟著一段又一段的遷徙旅程。不僅如此,勒勒車還承載著蒙古族綿延千年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它見證了草原上的金戈鐵馬,見證了無數次部落的崛起與交融,每一道車轍都鐫刻著先輩們的智慧與勇氣,訴說著這個民族的傳奇故事。
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勒勒車制作技藝作為當地傳統手工技藝,薪火相傳,從未間斷。它是歲月沉淀下的瑰寶,每一個榫卯結構,每一道雕花工藝,都凝聚著匠人們的心血與執著。如今,這項珍貴的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勒勒車,又名轆轤車,是一種蒙古式牛車,其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當時匈奴人已懂得造車技術。隨著時代的變遷,勒勒車逐漸發展成為蒙古族游牧生活中用途最廣泛的交通運輸工具。它車身小巧,雙輪高大,完全采用樺木或榆木等質地堅硬的木材制成,無需鐵件,結構簡單卻異常堅固耐用。車輪的輻條多達三十六根,使得車輛在草原、雪地、沼澤等復雜地形上都能自如前行。
勒勒車的制作技藝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制作過程中,匠人們需精選木料,經過烘干脫水處理后,再精心雕琢各部件。車架子由兩根長轅木、九至十一根橫撐、八根豎撐和兩根車廂蓋組成,車輪則由一根車軸、兩個輪轂、三十六根車輻條和十二個車輞構成。制作時,匠人們僅憑簡單的木工工具,如錛子、斧子、鑿子和鋸等,便能將各部件巧妙連接,打造出既美觀又實用的勒勒車。
在草原上,勒勒車曾是牧民流動的家,它伴隨著牧民遷徙的腳步,穿越草原翻越山嶺,見證了無數家庭的悲歡離合與草原的四季更迭。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勒勒車早已被新的交通工具所替代,退出了交通運輸業的歷史舞臺,但勒勒車制作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價值并未因此減損。相反,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后人得以窺見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獨特魅力與智慧。
統籌 牧仁
審核 烏日嘎
新媒體編輯 張欣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畫報》官方微信
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