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實習生 孫思淼
小心翼翼地將珍貴文物將從保險箱中拿出,仔細觀察文物的每一處細節,再將其移動到展柜之中……7月11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中人潮如織,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穿梭其中,感受著太陽神鳥的精美。此時,來到陳列館負一樓的臨展廳,這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因為就在5天后,四川地區首個從文物視野出發詮釋中國傳統色彩美學內涵的大型原創特展——“青·韻——文物里的中國傳統色彩美學”展覽,將在此處開啟。
工作人員調整玉壺春瓶展示角度
一場滿是青色系文物的展覽,會是什么樣子?文物又如何跨越千山萬水,齊聚展廳之中?在展覽即將開啟之時,封面新聞記者提前探營,感受現場緊張的布展工作。目前,所有展品已安全抵達成都,布展工作正如火如荼進行。
據悉,此次展覽將于7月16日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啟幕,并持續展出至10月8日。展覽匯聚故宮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20余家文博機構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全面呈現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的深厚底蘊與中華文化的審美精髓。布展現場,雖然文物還未全部呈現,但無論是泛著低調光澤青色瓷器,還是細膩溫潤的玉器,以及美麗精致的青花瓷紋樣,都展示文物里的中國青色之美。
“青白釉,又稱影青釉,特指釉色介于青、白之間,呈現‘青中有白、白中顯青’特質的瓷器。”在展柜旁,來自景德鎮窯的青白釉注子溫碗正從箱體中取出。當文物褪去包裹,呈現在現場工作人員眼中時,引起不少人發出“哇哦”的驚嘆。據執行策展人任華利介紹,這件注子溫碗全器由注子和溫碗兩部分組成,是中國古代一種飲酒用具。它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晶瑩潤澤,盡顯宋代制瓷工藝的精妙,是展覽中的重點展品。
工作人員將青白釉注子溫碗小心放入展柜
“好像很難用語言去描述它的美,瓷器的美更多要用眼睛去看,感受它溫潤的光澤。”任華利感慨道。她也表示,這件文物古人使用時,會在注子內盛酒,溫碗內盛熱水,將注子放入溫碗中溫酒,這樣既能增加酒的口感,又能去除雜質。
目光一轉,一件元代的青花瓷器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調整展示角度,確保觀眾能更好地欣賞這件文物的獨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覽中,觀眾將會看到更多來自三臺、成都的元代青花瓷器,其中包括三件珍貴藏品:2018年成都青羊區正府街遺址出土的元代青花玉壺春瓶,1992年三臺蟠龍磚廠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象耳垂環花卉瓷瓶,以及同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雙耳三獸足牡丹紋瓷香爐。
“元青花在四川地區極為少見,此次展出的三件珍品,皆推斷為元代景德鎮窯燒造。”任華利表示,這不僅證實了四川也有元青花的分布,更為研究四川與全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工作人員仔細檢查青釉琮式瓷瓶
現場,還有一件南宋龍泉窯青釉琮式瓷瓶也正式“就位”,被移動到了展柜中。琮作為祭祀用的禮器,其內圓外方的造型象征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宋代崇古之風盛行,這件展品正是仿商周玉琮造型而制的陳設用瓷,其外形與金沙遺址出土的十節玉琮頗為相似。據悉,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僅見于四川遂寧。
從蒼翠山色到碧波流水,從雨過天青到清風裊裊……古往今來,喻指生機希望的青色,暗藏著古人的文化密碼,更被賦予了深層次的涵義。而這場即將開啟的展覽,就邀請觀眾共赴這場青色文化盛宴,感受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的獨特魅力。
本文圖據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