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大壩項目擱置主要源于生態保護與地質風險的權衡。位于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墨脫縣擁有全球罕見的垂直自然帶譜和生物多樣性,建壩可能破壞原始森林和珍稀物種棲息地。更關鍵的是,該區域地處喜馬拉雅地震帶,復雜的地質構造使得大型水利工程存在潰壩隱患,2018年國家發改委明確將墨脫段移出水電開發規劃,轉而設立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云霧深處,門巴族人的經幡仍在風中低語。這個人口不足萬人的族群世代與峽谷共生,他們的藤網橋橫跨激流,竹筒酒供奉山神,建壩可能淹沒的不僅是村莊,更是"烏貢節"中祭祀水神的古老儀軌。老人們講述著江中"魯朗"(水靈)的傳說,當水文監測站的鐵架取代了瑪尼堆,那些用藏文書寫的河流贊歌,或許會變成檔案館里泛黃的標本。
墨脫的崖壁上,野生香蕉林與高山杜鵑交織成彩色瀑布。植物學家曾在這里發現過樹齡千年的紅豆杉,蝴蝶翅膀上抖落的鱗粉能染藍整片河谷。擬建的壩址恰好位于"植物黃金走廊"核心區,水位上升將淹沒特有物種的基因庫。當地珞巴族采藥人熟知每株草藥的習性,他們用黃牡丹根莖治療風濕的秘方,與白唇鹿遷徙的路徑一樣,都是自然寫就的無字天書。
背崩鄉的辣椒田在雨季會泛出瑪瑙般的光澤,這種用雪山融水澆灌的"墨脫紅"曾是茶馬古道上的硬通貨。若江水被大壩截斷,沖積扇上的沙壤土將失去礦物質補給,千年農耕文明培育的"刀耕火種"智慧可能就此斷層。更令人憂心的是,下游印度阿薩姆邦的稻田同樣依賴雅魯藏布江的泥沙滋養,國際河流的生態鏈像轉經筒上的彩繩,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今墨脫公路隧道貫通后,游客帶走了門巴木碗和雞爪谷酒,卻帶不走峽谷的雷鳴。水電工程師的藍圖最終輸給了地質圖上密集的斷裂線,而在海拔500米的亞熱帶雨林里,樹蛙仍在用叫聲標注著雨季的刻度。或許正如當地諺語所說:"江水要轉彎時,石頭都知道讓路。"那些未建成的水泥巨壩,反而成了檢驗文明高度的另一種標尺。
墨脫大壩的建設雖然暫時擱置,但這也為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提供了更多思考。健康不僅關乎個人,也關乎我們共同的家園。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讓我們攜手行動,為建設一個綠色、健康、可持續的未來而努力。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