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乒還是有一些清新之風,有一些超越體育競賽之外的東西,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2025年WTT美國大滿貫賽,年僅21歲的小將陳煜異軍突起,一路過關斬將,接連淘汰波爾卡諾娃、帕拉南、孫穎莎、早田希娜、蒯曼等一眾高手強勢挺進決賽。
最終,陳煜雖以2-4 不敵朱雨玲獲得亞軍,但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女乒新的活力。
比起陳煜的驚艷,30歲的朱雨玲的故事,更是一種傳奇中的傳奇,甚至現(xiàn)實中編劇都不敢編寫這樣的劇本。
朱雨玲18歲便闖入世乒賽四強,曾獲世乒賽女團冠軍、仁川亞運會女團與女雙桂冠、世乒賽女雙冠軍等榮譽,2017年斬獲世界杯女單冠軍,并登頂世界第一。
然而,命運的重擊突如其來。東京奧運會前夕,她被確診為甲狀腺癌,迫使她暫別熱愛的賽場。
抗癌期間,朱雨玲展現(xiàn)出非凡的堅韌,完成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業(yè),接管了家族半導體企業(yè),入職天津大學擔任體育部副教授、競體中心主任。
2024年,戰(zhàn)勝病魔的她以中國澳門選手身份重返國際賽場。這次2025年WTT 美國大獎賽上,她一路過關斬將,淘汰王曼昱、伊藤美誠等強敵,決賽逆轉(zhuǎn)陳熠奪冠。
可以說,朱雨玲作為前世界冠軍,脫離賽場多年之后,以抗癌斗士、博士、企業(yè)家、大學教授這樣一個超級復合體重返屬于自己的舞臺,所書寫的跨界重生的傳奇人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更強更新的朱雨玲。
特別是她賽前和賽后接受采訪,所展現(xiàn)出的堅韌、通透與赤忱,直抵人心。
談及此次奪冠,她感慨道:“今天是一個‘美滿’的夢,是一個從勇者,到智者,再到韌者的夢。人生的意義就是獨自穿過悲喜后,仍依舊勇敢向前!”
回顧與伊藤美誠的半決賽對決,作為曾經(jīng)的“復仇”者,她體悟時間的力量,稱“時間總是滾滾向前,她不是五年前的她,我也不是五年前的我,我們都是一個全新的自我”。
面對年輕對手陳熠,她滿是前輩的關懷,“看到陳熠好像看到了年輕的自己,她擁有超越年齡的閱歷和穩(wěn)定,這是非常寶貴的,我希望她能夠繼續(xù)不卑不亢地做自己,不要管外界如何評價她,做好她自己”。
而對于重返賽場,朱雨玲覺得宛如夢境,“能回到賽場就像做了一場夢,現(xiàn)在依舊在夢里,希望這個夢一直繼續(xù)下去”,話語間滿是對乒乓球純粹的熱愛與眷戀,令人動容。
寫到這里,不得不說到另一個中國女子乒乓球隊前國手、世界冠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部副教授郭焱。
郭焱與朱雨玲相比,拋開所取得的比賽榮譽,就人的品性和內(nèi)涵,在客觀上,確實還是有較大差距的。當然這樣對比可能對運動員不敬,或者沒有可比性。但作為同類公眾人物,自然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這次,郭焱在WTT美國大滿貫賽事直播解說中,針對孫穎莎與陳熠的比賽,情緒激動,多次提及讓陳熠“差不多得了”“懂點事吧”等,引發(fā)廣大網(wǎng)友質(zhì)疑和批評。
有球迷認為其言論違背體育精神,有暗示讓球的嫌疑,也是對運動員的不尊重。雖然事后,她進行了道歉,但是影響已無法挽回。
這不僅是對乒乓球運動的一種玷污,更是對所在知名大學,以及所有優(yōu)秀運動員群體的一種褻瀆。
郭焱與朱雨玲同為大學副教授,差別為什么這么大。可能是,朱雨玲的“命運多舛”的人生經(jīng)歷塑造了她“向死而生”的價值觀,言談舉止中,帶著明顯的生命自覺和哲學反思。她最得人心的名言“我的世界大了,乒乓球就小了”,就是她的真實寫照。
而郭焱從國家隊教練轉(zhuǎn)崗高校,感覺其教學和研究多停留在技術層面,日常還雜忙于低層次的直播帶貨,還是缺少世界冠軍風范,這些年個人品性和文化修行方面,未有大的“長進”。
比起朱雨玲,郭焱缺少的不僅僅是格局和大氣,更是那種人性的自然光澤和長期浸染的人文品質(zhì)。
因而,朱雨玲可以將伊藤美誠視為“值得尊敬的對手”,郭焱卻能把陳熠看作“需要懂事的后輩”。
有網(wǎng)友說得好,人還是要多讀些書!
解筱文:戰(zhàn)略學者。主評時政、文化、商業(yè)、鐵路。微信公眾號:評論員解筱文(zgmjply)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