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曾經的領土,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香港、澳門,或者外蒙古這些地方。但其實還有一塊地,直到1994年才在法律意義上徹底和中國分開,那就是圖瓦共和國。
這地方現在屬于俄羅斯,藏在西伯利亞南部,以自然風光和獨特文化出名,尤其是美女多和喉音歌唱讓人印象深刻。不過,離開中國這么多年,當地人還記不記得自己跟中國的歷史淵源?還對中國有啥感情嗎?
圖瓦共和國,以前叫唐努烏梁海,位置在西伯利亞南部,北靠俄羅斯,南邊挨著蒙古,面積大概17萬平方公里。這地方跟中國的緣分可不淺,能追溯到好幾百年前。漢朝時,這里歸西域都護府管,算中國疆域的一部分。
唐朝時,住著不少游牧部落,他們常往長安送牛羊馬匹,跟中央政府關系還挺緊密。元朝和明朝,雖然朝廷對這邊的控制有點松,但圖瓦一直沒徹底脫離中國。到了清朝,這地方正式劃進版圖,清廷設了扎薩克制度管理,還修了行宮,夏天常有皇親國戚來避暑。那時候,圖瓦是中國領土,誰也搶不走。
但清朝末年,國力不行了,沙俄開始伸手。1864年,中俄簽了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圖瓦西部被割出去一塊,算是開了個頭。1911年清朝倒臺,圖瓦跟著亂起來。沙俄一看機會來了,1914年策動圖瓦“獨立”,搞了個烏梁海邊疆區,名義上脫離中國,其實就是沙俄的傀儡。
1921年,蘇聯紅軍來了,支持圖瓦成立了“圖瓦人民共和國”。這國家聽著挺像回事,但除了蘇聯和蒙古,沒人承認它,就是個傀儡政權。1944年,蘇聯直接把圖瓦吞并,改成圖瓦自治州,算是徹底從中國手里搶走了。
1991年蘇聯解體,圖瓦跟著成了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94年是個關鍵年頭,中俄簽了《中俄邊境管理制度協定》,正式確認邊境線,圖瓦的歸屬也就沒爭議了,法律上完全歸俄羅斯。
有人可能會問,中國是不是1994年才放棄圖瓦?其實沒那么簡單。新中國成立后,從沒正式提過要收回圖瓦,1994年的協議更像是對現實的確認,而不是主動放棄。所以嚴格來說,圖瓦早就不是中國領土了,1994年只是蓋了個章。這段歷史挺讓人感慨的,圖瓦從中國手里一點點被搶走,最后徹底成了別人的地盤。
網上老有人說圖瓦“美女遍地”,這話聽著夸張,但也不是完全沒根據。圖瓦的地形挺特別,四周被阿爾泰山脈和薩彥山脈圍著,有高山、草原和森林。雪山上的融水流下來,匯成清澈的小河,灌溉著土地。火山活動留下的礦物質讓水質特別好,草長得茂盛,牛羊吃得好,長得壯。當地人喝著這水,吃著天然的肉蛋奶,生活方式健康得很。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身體素質都不錯,身材高挑,五官立體,皮膚白凈,外界自然就傳出“美女多”的說法。
再說人種,圖瓦人主要是圖瓦族,屬于蒙古人種和西伯利亞人種的混血。他們的五官比純蒙古人種立體一些,眼窩深,鼻梁高,臉型偏瘦長,加上身材比例好,看起來確實挺有吸引力。圖瓦的氣候也幫忙,這兒冬天冷夏天涼,皮膚不容易出油或曬黑,保養得天然。再加上當地人喜歡戶外活動,身體素質好,身板硬朗,整體氣質就顯得健康又有活力。
當然,“美女遍地”這種說法多少有點夸張,畢竟美不美因人而異。但圖瓦的自然環境和人種特點確實給了當地人一些外貌上的優勢,外界有這種印象也不奇怪。網上有些文章把這事兒吹得太玄乎,說什么“圖瓦美女是西伯利亞的明珠”之類,其實沒必要,咱就實打實說就行。
圖瓦的文化挺有特色,最出名的就是喉音歌唱。是圖瓦人獨有的嗓子活兒。唱的時候一個人能發出好幾個音調,高低搭配,聽著像風聲水聲混在一起,特別震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把它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圖瓦首府克孜勒還會辦國際喉音歌唱研討會,吸引不少老外來看熱鬧。除了這個,圖瓦還有傳統摔跤“胡列什”,摔跤手穿著彩色長袍,在草地上比力氣,場面熱鬧得很。這些文化看著挺獨特,但跟中國有啥聯系呢?
圖瓦在清朝以前是中國領土,那時候受漢文化影響不小。比如說,圖瓦人的游牧生活跟蒙古族有點像,住氈包、喝奶茶、吃手抓肉,這些習俗跟中國北方民族挺接近。
還有語言,圖瓦語屬于突厥語系,跟新疆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有親緣關系,而這些語言多少受過漢語影響。不過,1911年圖瓦脫離中國后,沙俄和蘇聯的文化輸入占了主導,漢語的影響基本斷了。現在圖瓦語里幾乎找不到漢語借詞,文化上也看不出啥中國痕跡。
宗教方面,圖瓦人主要信薩滿教和藏傳佛教。薩滿教是本地傳統,藏傳佛教是從蒙古傳過來的,跟中國西藏的佛教同源。但這不代表圖瓦人跟中國有啥直接聯系,他們的佛教更多是蒙古化的,跟拉薩那邊差別不小。蘇聯時期,宗教被打壓,后來雖然恢復了,但也沒和中國搭上關系。
現在的圖瓦,文化認同更偏向俄羅斯。俄語是官方語言,學校教的是俄羅斯歷史和文化。圖瓦雖然有自己的語言和傳統,但年輕人更習慣用俄語交流,流行文化也跟俄羅斯主流差不多。中國文化在這兒基本沒啥影響力,連春節這種大節日都沒人過。所以從文化上看,圖瓦跟中國的聯系早就淡得不行了。
最關鍵的問題來了,圖瓦人現在對中國啥態度?有沒有啥“中國情結”?咱得從歷史、文化和現實三個角度來看。
先說歷史,圖瓦在清朝以前是中國領土,但從1911年脫離后,這段歷史慢慢被淡化了。蘇聯時期,教育和宣傳全是用俄語,課本里壓根不提圖瓦跟中國的淵源。到了現在,圖瓦的年輕人基本不知道自己祖上跟中國有啥聯系。偶爾有老人提起,也是當故事講,沒啥感情色彩。畢竟幾代人過去了,歷史記憶早就模糊了。
再說文化,圖瓦人現在的生活方式和認同感都偏向俄羅斯。俄語是日常用語,學校教的是俄羅斯歷史,年輕人聽的歌、看的劇也都是俄羅斯的。中國文化在這兒沒啥存在感,圖瓦人壓根接觸不到中國的東西。別說對中國有感情了,連了解都談不上。
最后看現實,圖瓦跟中國的地理距離不算遠,但實際聯系少得可憐。邊境線那邊有俄羅斯的管控,人員往來基本沒有。中國游客去圖瓦的也不多,主要是交通不便,簽證也麻煩。當地人跟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幾乎是零,日常生活中壓根沒啥中國元素。2022年有數據說,圖瓦的對外貿易里,中國連1%都占不到,主要還是跟俄羅斯內部其他地區打交道。
所以要說“中國情結”,圖瓦人基本是沒有的。網上有些文章瞎猜,說當地人還懷念中國啥的,這純屬臆想。現實是,圖瓦人更關心自己的生活,比如經濟咋改善,文化咋傳承。對中國,他們沒啥特別的情感,也沒啥理由非得惦記。偶爾有學者或游客提起這段歷史,當地人頂多覺得“哦,有這回事啊”,不會有啥觸動。
聊完感情問題,咱再看看圖瓦現在的日子咋樣。圖瓦是俄羅斯的一個偏遠地區,經濟挺慘淡,主要靠放牧和種地,工業幾乎沒啥發展。2022年,圖瓦的人均GDP才3200美元,跟俄羅斯全國平均水平差遠了。在俄羅斯86個一級行政區里,圖瓦的經濟排名老靠后。交通也不方便,沒鐵路,只有幾條破公路跟外面連著,想發展還真挺難。
但圖瓦也有自己的亮點,自然風光真不錯。阿爾泰山脈和薩彥山脈環繞,草原森林相間,空氣清新,水質干凈。夏天草原綠油油,冬天雪山白茫茫,旅游潛力其實挺大。不過因為基礎設施差,游客少,經濟也沒咋帶動起來。文化方面,喉音歌唱和摔跤這些傳統還保留著,算是個加分項。圖瓦的現狀就這樣,一邊是自然和文化的優勢,一邊是經濟的拖后腿。
圖瓦這地方,從中國領土變成俄羅斯一員,走了百余年的曲折路。曾經的唐努烏梁海,如今成了西伯利亞的一個角落。美女多、自然美、文化獨特,這些標簽讓圖瓦有點名氣,但跟中國的聯系早就斷了。當地人對中國的歷史沒啥記憶,對現在的中國也沒啥感情。歷史就是這樣,時間一長,很多東西都會變淡。
有人可能會想,要是圖瓦沒丟,現在會是啥樣?可能成了中國的一個旅游勝地,或者邊境上的經濟特區。但歷史沒如果,圖瓦現在是俄羅斯的地盤,當地人也過著自己的日子。對他們來說,中國只是個遙遠的國家,沒啥特別意義。你覺得圖瓦這塊地要是沒丟,會咋樣?或者說,當地人會不會有一天重新想起跟中國的淵源?歡迎留言聊聊你的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