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西太平洋發生沖突,你們將怎么辦?美國政客急了,直接要求他的兩個重要盟友——日本與澳大利亞就這個“假設性的問題”給予答復。潛臺詞很明確,當美國與中國動手時他們得出力。
央視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的消息,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部長在近期已多次要求日本、澳大利亞官員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在西太平洋發生沖突,各自將發揮什么作用?
涉及到中國,美國盟友不可靠了,呵呵
據悉,日本與澳大利亞的官員在聽到美方的問題時都感到“意外和震驚”。兩國軍方都表示:不會回答“假設性的問題”。這個回答,也同樣讓美國國防部官員感到“意外和震驚”,盟友居然不可靠了。
美國政客顯然高估了自己對盟友的掌控力,也低估了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戰略清醒。當華盛頓試圖用“盟友義務”的大帽子逼著兩國提前站隊時,得到的卻是外交辭令式的推脫——拒絕回答假設性的問題。
這種尷尬局面恰恰暴露了美國霸權邏輯的致命弱點——它總以為盟友會無條件服從,它總以為可無條件的讓這些國家為“美國再次偉大”而讓利,卻忘了各國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要權衡。
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回應看似含糊,實則意味深長——既不愿得罪美國,又不愿被綁上戰車后而與中國發生沖突。這種左右為難的態度恰恰反映出:在霸權脅迫與務實利益之間,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選擇后者。
日本憲法對軍事行動的限制、澳大利亞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都讓兩國不敢輕易跳進美國挖好的坑。更何況,美國自己長期在臺海問題上玩“戰略模糊”,現在卻要求盟友亮底牌,這種雙標連最親密的伙伴都看不下去了。
更諷刺的是,美國越是急著拉盟友壯膽,越說明其自身對華戰略缺乏底氣,越說明其遏制中國的戰略已力不從心。當今的世界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織——美國與盟友的訴求并非完全相同。
換言之,冷戰時期那套“陣營對抗”的玩法,在今天的亞太已經行不通了。中國與世界早已形成緊密的經濟紐帶,讓任何試圖跟隨美國政客采取“軍事冒險”政策的代價都變得難以承受,甚至是不可承受。
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猶豫,不過是看清了現實——為美國火中取栗,最終燒焦的只會是自己。這場“假設性問題”的鬧劇,最終成了美國同盟體系裂痕的公開表演。
當盟友開始用“不評論或拒絕回答假設性問題”來搪塞時,華盛頓該擔心的恐怕不是中國,而是自己日漸衰落的號召力。畢竟,連最核心的伙伴都不愿接茬的劇本,今后還怎么演得下去呢?
省點心吧,已沒有外部力量能阻止中國的強大
這一事實不僅體現在經濟與軍事領域,更深刻地反映在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中。當美國試圖通過施壓盟友來構建對華包圍圈時,它忽略了一個根本性變化:21世紀的國際關系早已不再是零和博弈的戰場,而是復雜利益交織的網絡。
中國通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與全球經濟體系深度融合,成為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這種經濟相互依存的關系,使得任何試圖與中國"脫鉤"或對抗的企圖都變得代價高昂且不切實際。
美國政客的焦慮恰恰源于這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從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到特朗普第一任期開啟貿易戰,再到拜登的"印太戰略",如今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全球貿易戰”……
華盛頓對華政策的不斷調整,本質上是在遏制中國發展的腳步。但歷史規律表明,一個大國的崛起進程從來不會因外部阻撓而中斷。
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不斷突破的科技創新能力及14億人口的統一市場,這些內生動力構成了國家發展的堅實底座。即便面臨技術封鎖或貿易壁壘,中國依然能夠通過自主創新和擴大內需保持發展韌性。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發展道路為世界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新選擇。當美國沉迷于"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時,發展中國家更關注的是誰能提供切實的發展機遇。
從"一帶一路"倡議到全球發展倡議,中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等方式,幫助伙伴國家提升自主發展能力。這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與西方附加政治條件的援助形成鮮明對比,也解釋了為何美國難以動員全球范圍的對華遏制聯盟。
在安全領域,中國始終堅持防御性國防政策,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并非為了擴張,而是為了捍衛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
當美國在亞太部署更多軍事力量時,中國則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機制深化經濟融合,用共同利益消解對抗思維。這種"以發展促安全"的思路,正在重塑地區安全架構。
還有美國人引以為傲的現代化科技,也在逐步失去優勢。衡量全球各國、地區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能力的“自然指數”,中國已超越了美國;衡量高質量專利的PCT國際專利,中國已超越了美國。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曾發布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重點考察的“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太空、生物科技”等64項關鍵領域的先進技術中,“中國在其中的57項”上領先美國、領先世界。
中國科技產業的突圍之路,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與創造力。在5G領域,中國不僅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商用網絡,更在標準制定、核心專利等方面實現彎道超車。華為在遭受芯片斷供后,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13000多顆元器件的國產替代。
其最新旗艦手機搭載的7納米芯片(另外一種說法是5納米),標志著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已突破關鍵瓶頸。這種"壓力—反應—突破"的創新模式,正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持續復現。
美國對華科技封鎖的失敗,恰恰印證了一個歷史規律:任何試圖通過行政手段阻斷科技進步的企圖,最終都將被時代車輪碾碎。當美國政府準備簽署新一輪對華投資限制令時,殊不知這種"科技脫鉤"的執念,正在加速美國自身技術優勢的流失。
歷史終將證明,試圖遏制中國發展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就像20世紀初英國無法阻止美國崛起一樣,21世紀的美國也難以阻擋中國復興的步伐。
不同的是,中國追求的不是取代誰的霸權地位,而是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當美國政客還在為"假設性沖突"脅迫盟友時,中國正通過實實在在的合作項目、互惠互利贏得人心。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載、轉發、評論、留言、分享、打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