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西夏陵博物館展出的迦陵頻伽。
工作人員在寧夏銀川西夏陵管理處文物庫整理文物。
寧夏博物館展出的鎏金銅牛。
寧夏銀川拍攝的西夏陵1號陵與2號陵。
寧夏銀川拍攝的西夏陵3號陵。
賀蘭山下,巨冢巍然,俯視著九曲黃河與遼闊的銀川平原。它們見證過西夏王朝幾世興衰,也曾在歷史風霜中無限沉寂。
7月11日,法國巴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現場,當落槌聲響起,“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60項世界遺產。
半個世紀的持續考古發掘、60項遺址加固工程、全新遺產價值闡釋體系……西夏陵正以嶄新姿態,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與生生不息。
1
神秘巨冢鐫刻文明密碼
西夏陵憑何成為世界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西夏陵作為多元文化交融影響的見證,其空間布局、設計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襲了唐宋陵寢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與黨項習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與喪葬傳統,并見證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紀絲綢之路文化與商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作為西夏時期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西夏陵包括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處北端建筑遺址和 32 處防洪工程遺址。氣勢恢宏的陵寢建筑,連同陵區內出土的7100件精美文物一道,鋪陳開一幅鮮活生動的西夏文明畫卷。
栩栩如生的鎏金銅牛、瑩潤光亮的綠釉鴟吻,展現了西夏與中原文明一脈相承的高超手工業技術;大量西夏文和漢文殘碑,讓人一窺西夏文字的復雜神秘與宋夏文化交流之深;石刻經幢、迦陵頻伽、綠釉摩羯等建筑構件,反映了西夏人的佛教信仰;錢幣、絲綢、珠飾等隨葬品,則實證了西夏在絲綢之路上的影響……
公元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與宋、遼、金等政權并存于中華大地近200年。其境內除黨項族外,還包括漢、吐蕃、回鶻、韃靼等民族。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軍隊攻滅,王朝從此逐漸銷聲匿跡。西夏陵在風雨中沉寂700余年,直到1972年才進入考古學界視野。
“星羅棋布的陵寢遺址在銀川平原與黃河臂彎間鋪展,大大小小的墓冢和各種建筑遺跡蔚為壯觀,展現出背靠賀蘭山、面對銀川平原和黃河的非凡氣勢?!睍r隔50年,西夏學學者史金波依然對初見西夏陵的感受記憶猶新。
在他看來,西夏陵濃縮了西夏文化、藝術、宗教等多方面信息,多維度、立體化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與融合的壯麗篇章。
從選址看,西夏陵符合中原王朝帝陵背山面水的傳統。在陵寢布局上,西夏帝陵保存了傳統帝陵中陵門、獻殿、神道、石像生等構成要素,以及神道—陵城的軸線對稱布局特征,但創造性地以類似遼塔的密檐式夯土實心高塔作為陵臺,墓道封土則呈突出魚脊狀。在陵城中軸線外,獻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構成北偏西的另一條軸線,體現了黨項族的原始信仰。
“這些特點豐富了古代皇室喪葬文化及其內容,使西夏陵成為中國古代陵園中具有民族特點的獨特景觀?!笔方鸩ㄕf。
2
科學保護贏得世界認可
不同民族、不同生業、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迸發創新火花,最終共同形成開放包容的中華文明?!斑@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內在機理,西夏陵是個典型例證,因此在整個亞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敝袊ㄖO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西夏陵”申遺咨詢團隊負責人陳同濱說。
世界遺產委員會高度贊賞中國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績,認為西夏陵文物保護法律體系、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土遺址保護實踐與科研,為保護該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是世界上收藏西夏文獻最多的機構,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與我國研究機構開展合作。文獻研究所所長波波娃21年來多次探訪西夏陵,“在西夏陵,我感受到中國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巨大的進步,讓人由衷欽佩。”
國際盛贊背后,既有西夏陵夯筑技藝和防洪工程設計高超之功,亦離不開當代科學系統的保護舉措。
文圖均據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