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翠巍峨的驪山北麓,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形封土堆孤獨而倨傲地矗立了兩千多年。這里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所在地,山陵下深埋著他為自己“身后之國”準備的無數珍奇陪葬品。其中,一組以青銅鑄造的馬車格外引人注目:四匹青銅駿馬牽引精巧華麗的雙輪戰車,仿佛仍在護衛著陛下的魂靈,準備繼續馳騁于永恒的來世。當考古之光將它們重新喚醒,人們驚嘆于它們跨越千年的工藝與傳奇。一段埋藏已久的故事,就此拉開帷幕。
驚現世間的地宮秘寶
1978年6月的一天,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的考古勘探現場上,一位考古隊員意外發現了一塊造型精致的青銅飾件——看起來像是馬頭上的裝飾。這不起眼的碎片令在場的人心中一驚:難道地下埋藏著與馬有關的陪葬坑?考古隊隨即對這一帶進行詳細勘測,最終確認此處存在一個大型陪葬坑。它起初被編號為“秦陵陪葬坑3號”,后來人們根據出土物將其稱作“銅車馬坑”。
欣喜很快被緊張取代。1980年冬,考古學家正式發掘銅車馬坑。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坑內的木槨早已朽爛,厚重的黃土坍塌,將木槨內的兩乘銅車馬徹底壓碎。當它們出現在考古人員眼前時,已是滿地碎片!面對如此脆弱的文物遺存,任何輕率的動作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更糟糕的是,破碎的銅車馬處于深達8米的坑下,正值隆冬,地下土層已凍結成硬塊,繼續發掘會對遺址及文物本體造成額外損傷。考古隊當即決定調整策略:暫停現場清理,改為將這兩乘銅車馬連同周圍土塊整體打包,搬遷至室內再做細致發掘。他們在坑壁四周插入特制鋼板,小心翼翼地將銅車馬和底部土層一同切割,再進行加固,隨后用吊車緩緩提升出坑。工作人員屏息凝神,現場只有機器的低鳴聲。終于,這兩乘沉睡地下的始皇御車穩穩地離開了沉睡的地宮。
“3D拼圖大戰”:碎片中重生
當銅車馬被整體移入實驗室后,迎接考古工作者的卻是一場漫長而艱巨的“拼圖大戰”。兩乘馬車碎成了3000多塊碎片,它們不僅大小形狀各異,許多還發生了形變甚至細裂。這無疑是對文物修復工作者智慧與耐心的巨大考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此專門成立了銅馬車修復小組,集結了考古、材料、機械、焊接等各方面專家和技術工匠。
面對滿地殘片,修復師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矯形”難題。大量青銅零件因受壓而彎曲變形,必須先將它們恢復原狀,否則后續拼合將無從談起。然而,青銅本身就含有雜質,埋藏地下兩千年后韌性變差,異常脆弱,稍有用力不當就會斷裂。比如一號車那直徑約1.2米的圓形傘蓋,當時已碎成上百塊碎片,而且每塊碎片表面的弧度各不相同,厚薄不均(厚度在1毫米到4毫米) 。要把這100多片碎青銅重新矯正并拼回去,難度可想而知。為此,技術人員特地研發了一臺專用矯形機床,通過持續施加均勻且漸進的壓力,一點點將傘蓋彎曲的碎片“壓”回原本的弧形,許多變形的車輪、車板等部件也用類似方法矯正如初。
第二大修復難題是連接斷裂的部件,尤其是那些需要承重或受力的關鍵結構,如車軸、車輪、車輿底板等。如果簡單采用粘接的方法,強度遠遠不足,稍一用力就可能再次折斷,因而必須采用金屬焊接。可傳統的高溫焊接無疑會對青銅表面的彩繪和周邊區域造成損傷——焊接點溫度動輒數百上千攝氏度,足以將殘存的彩繪顏料燒毀。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修復團隊絞盡腦汁,最終采取了低溫鉛焊工藝:選用熔點較低的鉛錫合金作為焊料,在相對低溫下熔融后將碎片焊接起來。與此同時,團隊還采用一種新型合金作為焊接材料,提高了青銅的強度和韌性。經過精心焊接,斷成數截的車軸重新挺直,脫落的車輪重新穩固,整輛馬車再次“站”了起來。
就這樣,從1980年年末出土到1988年修復完成,整整8年的時間里,文物修復工作者們將3000多塊散亂殘片重新修復、循序、拼接,讓完整的銅車馬重現人間,復原了秦始皇帝陵地宮中那一幕盛大的車駕場景。
車同軌:秦帝國的輝煌往事
當往日的榮光再現世間,早已習慣汽車、火車和飛機的現代人類,卻對那個遙遠時代的“高科技”充滿陌生。它有什么用?它真的很厲害嗎?
其實,早在商周時期,貴族身份和軍事實力就體現在擁有戰車的數量上。史載西周軍隊常以乘計數,每乘包括一輛戰車和配套步兵。到了戰國時代,騎兵興起,但戰車仍是平原戰場上的重要利器,亦是統帥指揮軍隊的流動指揮臺。秦穆公時曾擊退北方游牧部族,獲取良馬;自秦孝公、惠文王以來,秦國大力推行馬政,在西北邊疆的隴西、北地等地開辟牧馬草原,培養和征集了大批優良戰馬,為軍隊源源不斷地提供騎兵和拉車的馬匹。可以想見,正是有了充足的馬匹儲備和訓練有素的車兵、騎兵,秦軍才能銳不可當地席卷六國。銅車馬所呈現的四馬一車制,便是戰國晚期標準的御駕模式之一——四匹馬同心協力拉動雙輪戰車——馬與車密切配合沖鋒陷陣。那位站立執鞭的御手俑,眼神專注,似乎正在聽候將令。四匹銅馬整裝待發,仿佛下一秒就要奮蹄奔馳。這無聲的場景,再現了秦軍戰車縱橫疆場的氣勢。
統一六國之后,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新的帝國不僅在軍事上所向披靡,在制度上也全面統一。著名的車同軌政策就是其中一例。秦朝下令全國車輿的軸距規格統一,各地道路的車轍寬度相同,從而保障車輛暢行無阻,這一措施大大促進了帝國交通和行政的整合。此外,秦始皇在位期間多次巡游天下——他巡視東南沿海、封禪泰山、南征百越——每一次出巡都少不了大批車馬隨行護駕。《后漢書?輿服志》中曾有記載:“古者諸侯貳車九乘。秦滅九國,兼其車服,故大駕屬車八十一乘,法駕半之。屬車皆皂蓋赤里,朱轓,戈矛弩箙,尚書、御史所載。最后一車懸豹尾,豹尾以前比省中。”由此,可以想見始皇帝當年的出巡車隊必然規模空前,從車、安車、辒辌車等浩浩蕩蕩,車上旌旗招展,大量車馬徒屬隨行簇擁護衛。這與復原后的銅車馬相一致。可以說,秦始皇陵銅車馬正是那個車同軌時代的縮影:既象征了秦國憑借車馬兵威一統天下的武功,也體現了帝國建立后禮制車輿的規范與威嚴。
千古戰車,永恒銘記
歲月流轉,如今這兩乘重生的銅車馬靜靜陳列在博物館中,帝王的氣派和工匠的智慧依然熠熠生輝。為了更好地守護和展示這一國之重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新的銅車馬專題展廳業已建成開放,讓公眾得以近距離欣賞這跨越千年的皇陵御駕。當人們佇立在銅車馬面前,仿佛可以穿越時空,看到秦始皇當年巡游天下、車駕旌旗的盛景。
這種震撼與感動也激發了今人的創作靈感,國家寶藏(統一氣象)銅車馬15克銀幣,用現代鑄幣工藝重現了青銅御車的雄姿,令每一位珍藏者在掌心便可觸摸帝國的往昔。青銅鑄就的不朽傳奇、統一帝國的盛景,通過這種方式被銘記與傳揚。
聲明:本文轉載自"中國金幣網"官網,來源:《中國金幣文化》編輯部,作者:張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