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一幕發生,挖掘機銷量突然暴增!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最新披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共銷售挖掘機120520臺,同比增長16.8%。其中國內銷量65637臺,大漲22.9%;如果按月份來,最高的一個月同比增速甚至突破99%,創5年新高。
在業內有一個“挖掘機指數”,用來反映、觀察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變化的“風向標”。如果挖掘機賣得好,說明房地產和基建大熱。
但反常的是,目前房地產整體承壓、多個省市大基建也相繼暫緩,挖掘機銷量為何還猛增?
01
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水利工程在支撐大局。
今年一季度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8%,遠超同時期的進出口增速(1.3%)、消費增速(4.6%),甚至超過GDP增速(5.4%)。
要知道,去年8月中央就明確發文要求12個高債務省份必須暫停暫緩一切基建,其他省份也要謹慎上馬基建項目。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資能跑贏全國大盤,水利工程功不可沒。
根據水利部及公開數據,2023年和2024年中國水利建設投資連續兩年突破萬億元,分別達到1.2萬億和1.35萬億。此前新增發的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將近70%都直接或間接投入水利項目。
也就是說,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就投入了3萬億的資金到水利基建中,是高鐵投資的2倍。
而水利基建最具代表性的是挖運河。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起碼有八大省份聯手,“下血本”開鑿運河:
▲浙贛粵運河,總投資預計3200億,超過京杭大運河成為世界最長的運河,相當于北京到廈門的距離,打破“環江西經濟圈”的尷尬;
▲湘桂運河,猛砸1500億,進一步鏈接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經濟圈,讓湖南獲得兩大出???;
▲江淮運河,總投資950億,連接長江和淮河,目前已通航;
▲荊漢運河,計劃砸748億,給長江來個“截彎取直”,解決長江中游的“梗阻”;
▲平陸運河,總投資超680億,硬生生給廣西造出一個“出??凇保蔀橹袊髂系貐^最短的出海通道;
▲河南運河網,計劃砸下1416億,謀劃47個內河水運項目,一舉融入長三角。
這些運河項目都達到了世紀工程的級別,一旦建成,中國的水運體系將形成一張足夠完整的網。它們就像打通八脈的經絡,讓中國的內河航運,縱橫接續、連成一體,最終形成一張“橫貫東西、輻射南北”的超級水運之網。
各地之所以掀起運河建設高潮,主要基于三層因素——
一是經濟層面,水運具備運量大、成本低的優勢。2024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為14.1%,雖然是歷史新低,但比2020年(14.7%)下降幅度相當有限。這是因為,中國物流交通運輸體系已經出現了顯著的瓶頸。
水運則成為一個關鍵的抓手。根據測算,水運成本是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5,航空運輸成本的1/20,能夠有效降低區域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屆時,超級水運網將與八橫八縱高鐵網成為中國“雙循環戰略的核心引擎”。
二是作為重大基建項目,運河建設對拉動地方經濟、促進就業、帶動上下游產業具有重要作用。建模預估,水利投資近3萬億元可以直接激活近1500萬的就業崗位。
三是在內循環格局下,運河航運網絡被賦予了極為特殊的戰略價值,一旦極端情況發生,運河能快速保證產業、人員、能源的安全備份,幫助內陸構建起戰略緩沖屏障。
而按照當前趨勢,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運河建設仍將成為牽引地方發展的增長新機遇。
交通運輸部發布的《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提出:到2035年,中國內河千噸級航道里程達到2.5萬公里。但當下,中國能夠承載千噸級的航道里程僅為1.5萬公里,這意味著,還有1萬公里量級的航道要在未來十年完成開通。
換言之,包括挖掘機在內的工程建設上下游產業有望繼續迎來密集利好。
02
另一大因素,大規模存量設備更新,為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了顯著的周期紅利。
2024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7年工業、農業、建筑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并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等工具提供資金支持,目標直指存量巨大的老舊設備。
其中,挖掘機作為工程機械的第一大主流產品,成為此次大規模設備更新的重點對象。
挖掘機行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過去十數年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已走過兩輪完整的周期。上一輪挖機上行周期為2015-2023年,按照挖機平均8-10年計算,近兩年為存量需求集中更換新機節點。
與此同時,疊加綠色化、低碳化政策要求,設備更新需求加速釋放。
據行業估算,當前中國挖掘機需更新替換的存量設備約40-50萬臺(國一、國二),加之國三設備未來逐步退出,預計2025年替換量將達12.89萬,未來5年年均替換需求約10-20萬臺。
目前,不少主機廠訂單回暖,徐工機械、三一重工等企業內銷復蘇明顯。其中三一重工作為挖掘機龍頭企業,直接受益于這波周期紅利。今年一季度,三一重工利潤率同比飆升56.4%。
此外,全球基建熱潮引爆挖掘機出口。
2025年上半年,我國挖掘機出口量達54883臺,同比增長10.2%;6月單月出口10668臺,同比增速飆升至19.3%,創2023年以來新高。
整體而言,挖掘機出口呈現持續走高趨勢。
這主要是因為,以拉美、印度、非洲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需求相對具備更強韌性,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的城鎮化率快速發展,使其成為中國挖掘機出口的核心陣地。
當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城鎮化率從2015年的48%提升至2025年的56%,年均增長1.6個百分點,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8%),快速城鎮化催生大規模基建需求。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5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基建投資需求將達到1.8萬億美元,其中交通、電力、房建為核心領域,直接拉動中大型挖掘機需求。
03
隨著中國“3060目標”加速推進,工程機械作為碳排放大戶,正在經歷一場“新能源汽車式進程”的重大變革。
面對水利工程與設備更新的雙重紅利,相關城市要想拿下這張史詩級入場券,最關鍵的一點是必須推動工程機械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
不過,工程機械電動化絕非簡單的動力置換,而是一場圍繞應用場景的系統性革新。BCG預測,我國純電動工程機械市場將在2025-2026年達到爆發點,到2035年滲透率或將達到30%。
據全球工程機械信息領域權威機構KHL發布的Yellow Table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整體市場銷售額2135億美元,中國占比超10%。按30%替換計算,每年的純電動工程機械市場也將達到4000億元。
當前,我國工程機械設備產業已形成“多核驅動、區域協同”的格局,其中:
●湖南長沙:全球第三大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地,擁有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5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
●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產業規模已連續15年穩居全國首位,坐擁徐工機械、卡特重工、利勃海爾等龍頭企業;
●山東濟寧-臨沂-青州:山東工程機械產業帶,構建了以山推股份、臨工集團為核心的工程機械產業高地;
●安徽合肥:新興力量,以江淮重工、合力叉車為龍頭,聚焦新能源工程機械。
然而這些地方在推動工程機械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過程中仍面臨不小困境:
1.核心技術短板:關鍵零部件依賴外部
電池與電控等電動工程機械核心部件高度依賴外部,新能源技術突破不足;智能化技術融合不足,電動化與智能化協同研發能力弱。
2.產業鏈協同不足:本地配套體系薄弱
零部件供應斷層,本地配套率不足;工程機械與新能源產業(如光伏、儲能)聯動不足,缺乏“光-儲-充-換”一體化解決方案。
3.市場生態缺失:政策依賴性強與商業化機制未成型
補貼退坡削弱競爭力;標準體系不統一,制約跨區域市場拓展;基礎設施配套滯后,充電與換電網絡覆蓋不足;后市場服務體系薄弱。
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類似,這些短板不僅制約地方工程機械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也將極大影響各大城市搶占市場紅利。
作為更懂產業的科技型決策智庫,前瞻產業研究院基于27年產業研究和產業規劃經驗,能夠幫助地方政府進行工程機械產業的轉型升級。前瞻將通過對當地資源研判、產業定位、產業環節選擇、空間布局等方面深入剖析,提供工程機械產業專項規劃、開發與運營、招商策略、投資測算等全方位服務,確保工程機械產業轉型升級既符合當地產業發展規律,又能切入藍海賽道。
在此,歡迎各地方政府蒞臨前瞻產業研究院考察交流,搶占全球新能源工程機械產業制高點,共謀綠色智造新生態!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機械設備產業技術趨勢前瞻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5-2030年中國挖掘機制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