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年體壇最讓人上頭的爭議,全紅嬋絕對算一個代表,東京奧運一戰成名,14歲水花消失術橫空出世,全國為她刷屏點贊,可成名這事兒真不是光鮮亮麗那么簡單,尤其是最近官方點名澄清“400萬捐款烏龍,外加AI合成帶貨、謠言纏身,這些風波背后的真實現狀,值得所有關心體育的人冷靜琢磨一下。
故事要從全紅嬋這兩年的“神壇效應說起,最初是天才少女的劇本,三跳滿分、破紀錄、冠軍加身,成了家長眼里的榜樣、娃娃們的偶像,網絡跟風式的“吹爆一浪高過一浪,正面夸完還不夠,又有人開始給她立“人設,什么知恩圖報、年少有為、無敵厚道,連“400萬捐母校這種離譜劇情都能信以為真,甚至還被部分媒體包裝成感人事跡,一時間全網點贊刷滿屏——但你說巧不巧,獎金總數都沒那么多,轉賬記錄都能P出來,偏偏就沒人問問常識,最后還是學校官方出來打臉,直接點名否認,才讓這場烏龍鬧劇收場。
說白了,這不是第一次有人拿運動員當“流量密碼,前腳剛把她捧上天,后腳立馬有人等著看笑話,所謂“捧殺套路換了花樣繼續上演,一旦人設稍微有點不完美,下一波網絡風暴立馬襲來,這種操作看著熱鬧,實際上對運動員的傷害比賽場對抗還狠。
更離譜的是AI造謠那一波,有人用全紅嬋一家人的聲音合成帶貨,粉絲信了,下單了,最后才發現全是假的,這事兒不光坑消費者,更是赤裸裸消費運動員名氣,把18歲的姑娘一家都拉下水,能說不寒心嗎,互聯網造謠的底線到底在哪,沒人能給答案。
但比這些流量亂象更真實的,是全紅嬋本人其實正經歷運動員最難扛的階段,14歲冠軍,18歲傷病纏身,這不是誰都能熬得過的考驗,跳水運動員對身體發育極其敏感,身高體重的變化直接影響動作穩定性和難度,這幾年全紅嬋身形大變,舊傷復發,先是全國冠軍賽退賽,再到新加坡世錦賽缺席,網友說可惜,但她自己何嘗不遺憾,訓練強度拉滿,傷病反復,壓力還來自場外各種流言蜚語,這些都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生活。
問題來了,運動員到底該不該被當成偶像去“造神,當年劉翔、吳艷妮的遭遇還歷歷在目,冠軍的時候是民族英雄,傷退的時候就成了“懦夫或“作秀,網絡上鍵盤俠一邊倒對噴,誰還真的關心過他們的感受,運動員不是娛樂圈的明星,沒必要用飯圈那一套去綁架他們的言行,跳水臺上拼的是實力,背后吃的苦、挨的傷,遠比網絡熱搜重要多了。
再往深里說一句,輿論對運動員的期待到底有多高,網友能不能允許他們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允許他們偶爾不完美,允許他們不背負“神話光環,畢竟,運動員本就是為國爭光的拼命三郎,成績之外,他們的成長和選擇也值得尊重。
當然,現實里也有暖心一面,比如吳敏霞退役后事業愛情雙豐收,家庭幸福,偶爾曬曬生活日常,粉絲們也能跟著會心一笑,但這種輕松自在的狀態,說到底,還是得社會氛圍寬松、體育輿論理性包容才有可能,指望一兩個正面案例扭轉風氣,顯然遠遠不夠。
就全紅嬋這次被官方點名澄清來說,她的“神壇光環其實早已成了雙刃劍,既有榮譽也有枷鎖,外界的關注和期望本無可厚非,可一旦超出常理,變成了飯圈式造神、盲目夸大、甚至虛假新聞,受傷的始終是運動員本身,大家都該冷靜想想,體育到底需要怎樣的英雄敘事,運動員究竟該不該被當成完美偶像來消費。
最后一句,全紅嬋還年輕,未來也許還會有更多高光時刻,也可能要面對不為人知的低谷,咱們能做的,其實就是多點理解、少點裹挾,別讓“神壇變成禁錮她的牢籠,運動員拼的是賽場,不該為流量買單,這才是體育的本色,也是所有懂球人最該堅持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