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課站4小時,嗓子啞到說不出話,月底績效剛夠還房貸;領導開個會簽個字,績效直接翻3倍,周末還能全家出國游。”這不是段子,而是某大專院校真實的績效分配現狀——干事和一線教師基數為1,副校級卻能拿到3,正校級更是飆到3.3!如此“按級分配”,到底打了誰的臉?
課堂上的“血汗錢”,敵不過辦公室的“級別錢”
晚上9點的教學樓,燈光亮得刺眼。張老師正在修改明天要講的實訓課教案,桌上堆著3個班156份作業,紅筆芯已經換了第3支。她教的是數控專業,每天除了8節課,還要守著實訓車間指導學生操作,手上的繭子比學生的還厚。月底發績效,她拿著基數1的工資條,看著隔壁行政樓剛提副科的小李曬出1.1倍績效買的新手機,只能苦笑一聲。
而在學校行政樓,王副校長的辦公室茶香裊裊。他上午參加了一個視頻會議,下午批了幾份文件,臨下班前在群里發了句“大家辛苦了”,月底就能穩穩拿到3倍績效。有老師算過一筆賬:一位正教授帶4個班專業課,全年課時量是副校長的20倍,科研成果拿了省級獎項,績效卻只有副校長的三分之一。
這種“干得越多掙得越少”的魔幻現實,正在讓不少一線教師寒心。某高校教師匿名吐槽:“現在誰還愿意深耕教學?年輕老師要么拼命往行政崗擠,要么干脆跳槽去企業,畢竟在這兒,講臺拼不過級別,汗水敵不過公章。”
“級別至上”的分配,正在掏空學校的根基
“績效表上的數字,藏著學校的未來。”一位從事高教研究的學者直言,當獎勵性績效變成“級別補貼”,傷害的不僅是教師的積極性,更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在某職業院校,去年有3位省級教學能手辭職,理由驚人地一致:“帶競賽拿了金獎,績效只多了500塊;而教務處主任因為‘協調有功’,拿了2倍績效。”更諷刺的是,學校花重金引進的技能大師,因為沒有行政頭銜,績效甚至不如剛入職的行政專員,最終只能遺憾離開。
這種分配導向,正在讓學校陷入“逆淘汰”:會講課的不如會開會的,能研發的不如能匯報的。有老師無奈地說:“現在備課不如寫匯報,改作業不如跑審批,畢竟績效單上,‘級別’兩個字比任何教學成果都管用。”
破局之路:讓績效向“講臺”而非“官位”低頭
“績效分配不是分蛋糕,而是樹導向。”教育專家呼吁,高校獎勵性績效改革,必須打破“以級別定高低”的怪圈,讓真正創造價值的人站C位。
其實,已有不少學校做出了有益嘗試:有的將教學工作量、學生滿意度納入績效核心指標,一線教師最高可拿2.5倍績效;有的實行“教學特區”政策,獲得教學大賽金獎的教師,績效與副校長持平;還有的明確規定,行政領導若脫離教學一線,績效自動下調30%。
這些案例證明:當績效向講臺傾斜,教師的眼睛會亮起來,課堂的質量會提上去。就像一位老教師說的:“我們不奢求比領導拿得多,只希望汗水不白流,付出有回報——讓教得好的人受尊重,讓干得多的人得實惠,這才是績效分配該有的樣子。”
高校的根基在課堂,靈魂在教師。當獎勵性績效真正回歸“獎勵價值創造”的本質,少一些“級別崇拜”,多一些“教學敬畏”,才能讓每一份講臺耕耘都得到應有的回響。畢竟,一所大學的榮耀,永遠刻在教室的黑板上,而非行政樓的門牌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