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招商的畸形盛宴:動輒百億簽約儀式與一地雞毛背后的真相,打了誰的臉?
地方招商引資尷尬困境與動輒幾百億的簽約儀式,尷尬了誰?誰在買單?
從“拼政策”到“數字游戲”,從“搶企大戰”到“財政掏空”,地方招商的畸形現狀,如同一場戴著鐐銬的狂歡。在“八項規定”時隔十三年再落實,再到《條例》出臺“過緊日子”的今天,這種尷尬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又該如何破局?
動輒百億簽約儀式與一地雞毛都有啥?不能以偏概全,但夠典型。
很多地方政府盲目搞各種不適合本地實際的所謂的產業,大批工業園區閑置,千篇一律招商口號喊,面面俱到營商宣傳,尤其是落后地區,不因地制宜同質化嚴重,經常氣勢宏大鋪張浪費的搞所謂招商引資大會,企業沒幾個,層層對應政府部門人員帶人湊數,從下到上按“簽約任務”指標征集簽約項目,簽字儀很輕松簽約數百億或者千億,宣布報道在某某會簽約多少億,各種“假高潮”,但實際落地困難,某些地方項目資金落實不到個位數,很多地方還在搞數字游戲宣傳.......2025年國際環境復雜,經濟形勢嚴峻,今年大多數地方財政困難,各種債務危機頻出,很多地方政府拖欠企業應付款,遲遲不解決等等,這一切的底色就是各種尷尬,本質問題在哪里?(優秀的城市也很多,比如杭州,眾所周知,培育出了“科技六小龍”,Deepseek,宇樹科技等。)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針對任何單位和個人
01
招商亂象:
百億簽約背后的三重“打臉”
1. 面子工程:簽約即終點,落地成笑話
“簽約即勝利”已成為某些地方的潛規則。某中部省份招商干部透露,基層每年需完成“簽約額”硬指標,“哪怕企業只是口頭意向,也要先簽協議湊數”。更有甚者,企業被允諾“無需實際經營,僅注冊公司繳稅即可獲補貼”,導致大量“空殼項目”充數。這種“數字招商”不僅浪費財政資源,更透支政府公信力——某縣因承諾的稅收返還遲遲未兌現,被企業告上法庭,最終財政雪上加霜。
2.產業同質化:從光伏到新能源,遍地“復制粘貼”
“全國2800多個縣,超過一半在規劃新能源產業園。”一位行業分析師感慨。某西部城市盲目跟風引進新能源汽車項目,要求政府承擔50%投資,結果企業破產,留下數十億元債務爛尾。這種“一窩蜂”現象背后,是地方對資源稟賦的漠視。例如,某內陸縣強推“海洋裝備制造園”,只因上級文件提及“海洋經濟”,最終因物流成本過高,項目無人問津。
3.財政困局:補貼掏空錢袋,債務危機浮出水面
“招商引資像吸毒,短期興奮,長期致命。”一名縣級財政局長坦言。某中部縣為吸引龍頭企業,承諾“五免五減半”稅收優惠,結果企業套利后轉移,留下財政窟窿需用十年填補。財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中,超30%與招商承諾相關。更諷刺的是,某些園區為“裝點門面”,斥巨資代建廠房,企業卻只需支付象征性租金,導致國有資產淪為“免費午餐”。
圖片來源網絡,不針對任何單位和個人
02
畸形現狀的本質:
政績沖動與制度缺位的合謀
1.考核指揮棒下的“速度崇拜”
“GDP增速、固定資產投資額、招商簽約數”仍是地方考核的核心指標。某省文件明確要求“每個縣每年新增5個億元項目”,迫使基層“挖空心思湊數”。這種“唯數量論”催生了“候鳥企業”——同一項目在多地重復簽約,享受多輪補貼,最終一地雞毛。
2.權力越界:政府替市場“拉郎配”
某些地方將招商引資異化為“行政包辦”。某市為吸引光伏企業,強制要求本地國企采購其產品,結果因技術不匹配,設備閑置成廢鐵。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本質是地方政府仍未厘清“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邊界。
3.監管真空:“抽屜協議”與法治缺失
《公平競爭審查條例》雖明令禁止“超常規優惠”,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某東部開發區與企業簽訂“秘密協議”,通過土地作價入股、隱性擔保等方式繞開監管。而人大對政府債務的監督往往流于形式,某縣人大常委會坦言:“債務報告像走過場,具體數據連我們都看不清”。
圖片來源網絡,不針對任何單位和個人
03
破局2025:
從“政策洼地”到“改革高地”,
專注企業和市場真實需求,招商變養商
1.考核革命:用“質量指標”替代“數字游戲”
湖南、江蘇等地已試點“招商質量評估體系”,將項目落地率、稅收貢獻度、就業帶動效應納入考核。浙江某市更推出“企業服務滿意度”一票否決制,倒逼政府從“重簽約”轉向“重服務”。
2.產業邏輯:因地制宜,向“鏈”要競爭力
山西忻州的轉型值得借鑒。該市依托光伏資源稟賦,以“一道新能源”為鏈主企業,吸引上下游43家配套企業,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青海則瞄準“綠電優勢”,通過清潔能源低價吸引數據中心、儲能項目,實現資源價值轉化。
3.財政瘦身:法治化約束與市場化造血
新疆昌吉州建立“政府債務監督閉環”,要求每筆招商補貼需經人大聽證,并向社會公開。廣東探索“園區運營商”模式,由專業公司通過股權招商、基金注資等方式替代財政直補,既降低風險,又提升效率。
4.營商環境:拼“口碑”而非“紅包”
上海推行“應用場景招商”,為企業開放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等試驗場;廣州打造“政策計算器”,企業輸入需求即可自動匹配優惠,杜絕暗箱操作。這些實踐表明,法治化、透明化的環境才是持久吸引力。
結語:告別“虛假繁榮”,回歸招商本質
地方招商的困境,實則是發展觀扭曲的代價。當“政策洼地”難以為繼,“改革高地”才是出路。2025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中國更需要地方摒棄短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培育真正扎根的產業生態。畢竟,企業的選擇永遠誠實——哪里能讓它們賺錢,它們就會用腳投票。
來源:文脈旅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