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染霜未曾擱筆,烽火歲月鑄就丹心。95歲軍旅畫家呂恩誼跨越八十載所創作的心血作品,即將在故鄉響水縣呂恩誼藝術館開展,從抗戰墻頭斑駁的鍋底灰畫作,到獻禮新世紀的《榕樹系列》巨幅油畫,這座藝術圣殿將完整呈現一位老藝術家“以畫布為戰壕、以色彩為槍彈”的生命傳奇,讓那段用藝術抗爭的歷史永遠鮮活。
1930年降生于響水黃土地的呂恩誼,在民族危亡之際以稚嫩肩膀扛起藝術救國重任。少年時期他背著自制顏料桶穿梭戰場,在日寇轟炸的間隙,將農家灶膛的鍋底灰刮入鐵桶,兌入河溝渾水,手指凍裂處滲出的鮮血成為最珍貴的“朱砂”,土墻上的宣傳畫成為刺向日寇最有力的精神利刃。
著名軍旅畫家 呂恩誼
抗戰的時候我才十二三歲,那時候艱苦到根本沒有紙張和墨。我們到了老鄉家里,就把那個鍋揭開,鍋底有那種黑色,放在鐵桶里弄上水,然后就畫插圖在墻上,老百姓就都來圍觀,鼓舞斗志啊!
抗戰勝利的硝煙尚未散盡,呂恩誼又隨部隊投身解放洪流。彼時已成長為部隊文藝骨干的他,敏銳意識到畫作藝術的戰爭動員價值,在識字率不足5%的農村,圖像便成為了最銳利的意識形態武器。于是他立刻將宣傳陣地轉向紙面和板面,繪制出了一系列的呼喊著戰斗口號的漫畫作品,當那油墨滾過石面,百千張畫頁便如雪片飛向戰壕。
著名軍旅畫家 呂恩誼
真正能拿紙畫成像樣的,都是在解放戰爭時候,叫石板畫,印一些我的宣傳畫, 畫的都是帶有漫畫性質的,所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 “藝術要為政治服務”,我是真體會到了。
當新中國曙光初現,呂恩誼在畫室里又開啟新的征程。七十載晨昏不輟,百余幅作品鋪就藝術長路。他俯身在畫布上揮灑滿腔熱血,以《十大元帥》《幸福的航程》等經典油畫作品蜚聲藝壇,被譽為“軍旅畫家旗幟”,而在呂恩誼晚年之際,回想起往昔,故鄉響水的這片焦土仍然是他藝術生命最深的底色。2023年5月,他重返故土,在家鄉父老鄉親們的見證下,滿懷深情地向家鄉無償捐贈《開國元勛》等80余幅油畫作品。
我縣高度重視呂恩誼藝術館規劃建設工作,努力打造新時代人民群眾欣賞佳作、提升素養的一張嶄新文化名片。館內不僅展出其代表作手稿、油畫真跡,還包括他晚年創作的《榕樹系列》《故國夕陽紅》等探索性作品,展示這位軍旅畫家的藝術成就與家國情懷,全面呈現其從革命戰士到藝術大師的歷程,更將這段從戰火硝煙中走來、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藝術人生,進行系統梳理與生動呈現。讓每一位觀展的后人得以跨越時空,真切觸摸一位老藝術家“青絲染霜未曾擱筆”的執著信念,感受其“烽火歲月鑄就丹心”的滾燙赤誠。
著名軍旅畫家 呂恩誼
這次藝術館要開館了,我要跟家鄉年輕一輩講一點,就是這個歷史不能忘掉。這個藝術館的作品是我一生的積累,大家可以去觀賞、可以評說。我們年輕的一輩,作為中華兒女要有一種志氣,永遠不要忘掉他們打下的江山,他們戰斗在反法西斯第一線,為國爭光、為人民立功,他們永遠應該活在我們心里。
從土墻上的鍋底灰到藝術館的恒溫展柜,從石板漫畫的油墨香到《故國夕陽紅》的油彩層,呂恩誼的畫筆始終飽蘸著民族精魂。當觀眾駐足在泛黃紙頁上與畫中戰士堅毅的眼神進行時空對話;當指尖輕觸《榕樹系列》盤曲的油彩肌理,感受到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脈動。這座矗立在蘇北小城的藝術豐碑,終將以不朽的色彩證明:有些記憶不會褪色,有些精神永遠常青——因為這里封存的,是一個民族用藝術抗爭的基因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