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來自60多個國家的600余項非遺項目齊聚蓉城,而水井坊憑借對非遺“活態傳承”的深度實踐,成為這場文化盛會的焦點。其探索打破了非遺“靜態展示”的固有模式,讓600余年的釀酒技藝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生。
從“遺址”到“體驗”:讓非遺可感可觸
水井坊博物館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并非單純的文物陳列地。建在水井街酒坊遺址上的場館,完整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釀酒設施,游客能親眼目睹從原料篩選到封壇貯存的全流程。更具創新性的是,“沉浸式戲劇”“白酒學坊”等形式讓非遺走出展柜——辨識酒曲、調配酒體,這些互動體驗讓“非遺”從抽象概念變為可參與的生活場景,實現了從“看”到“玩”的轉變。
科技賦能: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
水井坊對非遺的保護,從未停留在“原樣保留”的層面。2023年,其聯合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水井坊古窖池保護性生產規范》,將600余年不間斷釀造的“一號菌群”與現代科技結合,通過微生物菌群研究讓傳統技藝有了科學支撐。這種“傳統+科技”的融合,不僅守護了“活態遺產”的核心,更讓古老的釀酒技藝在當代有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雙循環生態:守護根脈,傳遞匠心
在非遺保護體系上,水井坊構建了“物質+技藝”的雙循環模式。一方面,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井街酒坊遺址為根基,守護物質遺產;另一方面,通過“師徒制”“技藝大賽”等方式完善傳承人譜系,確保釀酒技藝代代相傳。這種雙向并行的模式,既守住了非遺的“形”,更延續了非遺的“魂”。
文化共生: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本屆非遺節的“創意生活”板塊,為非遺商業化提供了新思路,水井坊的實踐頗具代表性。“白酒學坊”覆蓋80余個行業、超2萬名消費者,將白酒文化轉化為大眾可接觸的知識;與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合作,則讓非遺研究成果直接提升產品品質,使傳統技藝成為品牌競爭力的核心。這種“文化+產業”的共生模式,讓非遺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號,而是融入現代生活的有機部分。
水井坊的探索印證了一個道理:非遺的生命力不在于被“供奉”,而在于被“激活”。當600年的酒香遇上數字時代的創意,當傳統匠心與大眾體驗產生共鳴,非遺便真正實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理想,為非遺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活態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