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道 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從根本上削弱美國氣候政策的預算協調法案。僅僅數小時后,新興市場國家領導人齊聚里約熱內盧,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推進氣候行動是他們的優先事項之一。幾天前,歐盟執行機構宣布新的2040年減排目標,比之前的目標更加雄心勃勃。
這幅三聯畫凸顯一種全新態勢。美國已經放棄了它在氣候生態系統中的中心地位——鑒于其長期優先考慮發展化石燃料,這一地位將難以重拾。在世界其他國家持續努力減碳之際,美國卻孤身逆行。
純粹從減排角度看,其他主要全球參與者——從中國到歐盟——的堅持是令人鼓舞的。然而,這不僅關乎減排。美國退出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做法正在制造新的地緣政治格局,其后果尚不完全清楚。這些態勢變化將在未來幾十年影響能源和清潔技術市場。
幾年前,氣候倡導者擔心美國任何程度的退縮都可能導致全球氣候行動崩潰。這種邏輯認為,如果美國不投入氣候行動,其他國家又怎么會投入呢?但美國確實不再試圖發揮領導作用了。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國家并不想效仿美國。在特朗普第二個任期之前就已開始、今年1月以來愈演愈烈的地緣政治格局分裂,也對全球清潔能源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隨著各國努力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依賴,可再生能源日益成為一種經濟實惠的國內能源生產來源。
事實上,美國放棄全球氣候努力,為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讓出了一條路。中國已經發展出世界領先的電動汽車制造業,并在短時間內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出口國——以美國和歐洲競爭對手無法比擬的成本制造出優質汽車。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制造方面仍然是無可爭議的領先者。根據國際能源署2023年的數據,中國控制著全球至少60%的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系統和電池制造產能。至關重要的是,中國的電池技術成本還在持續下降。
憑借其制造業主導地位,中國將尋求在全球越來越多的市場銷售這些產品。考慮到它們成本低廉,我們預計市場接受度會很高。這意味著中國與從歐洲到亞洲的幾乎所有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
在特朗普的預算法案中,個別技術的處境比其他技術好一些,比如碳捕獲。但碳捕獲在預算法案中的成功,進一步凸顯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分道揚鑣。隨著其他國家轉向可再生能源技術,美國推動脫碳的少數途徑之一將以化石燃料為依托。
這些都意味著,美國如今在能源和氣候問題上的立場與世界其他國家截然不同。隨著市場發生變化,即使未來政府換屆,美國也很難重新回到原來的軌道。(編譯/鄭國儀)
本文由美國《時代》雙周刊7月12日發表,原題為《全球氣候領導軸心發生變化》,作者是賈斯廷·沃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