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軍事
在清華大學的英烈碑上
鐫刻著一位八路軍團政委的名字
從清華園到太行山
他在戰斗中壯烈殉國
生命的最后時刻
他經歷了怎樣驚心動魄的戰斗
而硝煙散去
他的烈士身份
為何在42年后才被確認
清華大學的英烈碑上
刻著一位八路軍團政委的名字
近日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學子們
收到了一段特殊的視頻
視頻是由一位來自四川屏山
名叫權牛的老人拍攝的
據老人講述
他隨母親姓,父親姓凌
90年前
他的三爺爺凌則之
考入清華大學
之后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
清華大學“水木清華”北山坡下的
清華英烈碑上
鐫刻著為國犧牲的清華學子事跡
記者找到了“凌松如”的名字
他正是權牛口中所說的三爺爺
犧牲前
他是八路軍的一名團政委
凌則之自小聰明好學
當時因為年齡小
他便用了二哥凌松如的畢業證書
到成都求學
身為“學霸”的凌則之
當年考上了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
三所大學
最終選擇到清華大學物理系讀書
清華大學檔案館館員
查找到三卷跟他相關的學生名冊
“凌松如,學號2438
男,籍貫四川屏山
1934年入學時年齡20歲
系別‘理’
宿舍為二院87號”
大學二年級時
凌則之轉到了社會學系
他一直使用“凌松如”這個名字
直到離開清華大學
國家危亡之際
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
凌則之入學時
正值華北危機加劇
清華學生發出呼聲:
“華北之大
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
凌則之也正是那個時候
毅然投身到了抗日救亡運動中
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中堅力量
△凌則之和同學組成南下自行車宣傳隊,宣傳抗日
經過多方尋訪
記者在解放軍檔案館
查找到了一份寶貴檔案——
《1940年決死1縱隊團以上干部登記表》
這份檔案中完整地保存著
時任決死1縱隊25團政委
凌則之的個人履歷
而最為難得的是
在履歷表的背面
是凌則之親手寫下的個人經歷
△在凌則之履歷表中,他寫下個人思想轉變的過程
凌則之離開清華校園
去到山西參加革命
1937年
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為骨干力量的山西新軍應運而生
凌則之便是其中的一員
1940年后
決死隊整編入八路軍
1940年
百團大戰爆發后
凌則之作為八路軍129師
決死一縱隊25團政委
帶領部隊擔負破襲正太鐵路
和保衛八路軍總部的任務
其中最著名的一場戰斗就是
與日軍的白刃格斗戰
在此次戰斗中
25團下屬的8連一戰成名
被八路軍總部授予
“白刃格斗英雄連”的榮譽稱號
作為團政委的凌則之
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可想而知
至今這個英雄的番號
還在該部隊沿用
2015年9月3日
該部隊接受檢閱
2019年10月1日
該部隊榮譽戰旗再次接受檢閱
他率部擊退日軍多次進攻
犧牲時年僅27歲
1940年10月
25團奉命阻擊敵人
防止日軍接近八路軍總部
團長蘇魯,政委凌則之
帶領部隊修建掩體工事
日軍發動多輪進攻
至10月22日
八路軍的武器彈藥已所剩無幾
凌則之帶領戰士沖出戰壕
就在這時一顆流彈飛過來
凌則之不幸負傷犧牲
犧牲時年僅27歲
凌則之犧牲后
25團戰士們仍拼死阻擊
我軍陣地寸土未丟
犧牲40多年后
他的烈士身份終于得以確認
然而
在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年代
凌則之壯烈犧牲的消息
遲遲沒有傳回千里之外的故鄉
新中國成立后
凌則之的家人
多方尋找卻始終沒有結果
他們并不知道
凌則之在投身革命后
將名字又改了回去
所以40多年間始終沒有打聽到消息
直到1983年
凌則之烈士的身份終于得以確認
如今
在清華園中
英烈碑肅然矗立
一代代青年學子們
傳承著那位遠去學長的血脈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