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體育圈什么沒見過,足球、籃球、乒乓球,進校園早就玩得飛起,橄欖球?說實話,很多人第一反應還是“美式橄欖球、橄欖油、橄欖菜,但這次福州的操作,讓人有點刮目相看——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的配套活動,臺灣青年教練跑到福州市直機關幼兒園,手把手教小朋友玩英式橄欖球,別說,畫風一時新鮮,話題度也有了,問題來了,這波“跨海峽帶娃打球到底是扎實帶貨,還是雷聲大雨點小的作秀?
現場不復雜,兩位臺灣青年教練,面對一群幼兒園小朋友,開始橄欖球的入門教學,傳球、運球、基礎動作,主打一個“觸式橄欖球,也就是碰到人就算,沒身體沖撞,安全系數拉滿,按理說,幼兒園階段能有這種體驗,絕對新鮮,起碼比死板體操課有趣多了,孩子們在教練帶領下,邊聽講解邊上手,現場動靜不小,氣氛挺活躍,說實話,這種參與感,家長看了應該會點贊。
但冷靜下來,懂球的人可能要問一句,這事的意義到底幾分?橄欖球在福建、在大陸,底子薄是共識,別說職業,連業余都沒啥土壤,臺灣那邊橄欖球氛圍稍好,但也遠談不上主流,眼下把橄欖球搞進幼兒園,更多像是體育多樣化的探索,甚至有點“新瓶裝舊酒的味道——以跨海峽交流的名義,試水新項目,既能抬高事件規格,又能刷一波存在感,你說巧不巧?
再說教練陣容,兩位臺灣青年,背景資料沒多披露,但從現場圖片看,專業度還是有的,動作規范,講解細致,至少對得起基本盤,可問題也顯而易見,畢竟是幼兒園小朋友,能學到多少技術含量?更別談什么“球感培養、戰術理解,基本就是體驗式運動,重在開眼界而不是“上分,甚至可以說,這場橄欖球進校園,更像是一次“橄欖球啟蒙游園會,氣氛熱鬧,成效待考。
當然,拋開技術層面,所謂“海峽兩岸交流的意義被反復強調,這其實也是慣用套路,體育搭橋、人文交流、感情加分,官方媒體、主辦方肯定要高調宣傳,但球迷圈子里,未必會買賬,畢竟真正推動一項運動,靠的不只是幾場活動、幾篇報道,還是要有長期投入、有體系的青訓、有賽事支撐,光靠幾位教練帶娃傳兩下球,想點燃橄欖球熱情,難度不小。
而且別忘了,幼兒園的小朋友,興趣點轉移比彈幕還快,今天覺得橄欖球好玩,明天可能就迷上了跳繩、滑板、甚至狼人殺,體育啟蒙當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形成常態化機制,有沒有后續課程、有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持續參與,這才是真正考驗運營和耐心的地方,不然就像某些短期支教項目,風頭過后,留下一地雞毛,球場都長草了,誰還記得當初的熱鬧?
話說回來,站在體育推廣的角度,橄欖球進校園確實值得鼓勵,尤其是有臺灣青年教練參與,既有異域新鮮感,也有跨文化加分,甚至能讓孩子們從小接觸不同運動理念,這放在全國各地,都是加分項,但要說這就能讓橄欖球“破圈,把福建變成“東方新西蘭,那就太樂觀了,別說福建,連臺灣本地,橄欖球都還在邊緣苦苦掙扎,這點現實,大家心里都清楚。
網友視角其實也簡單,有人覺得新鮮,夸一夸“幼兒園娃娃都能玩橄欖球,開眼界了;也有人吐槽“這不是走個流程拍個照,風頭一過就完了,還有人直接上來一句“臺灣青年教練還不如請個新西蘭的,你說有沒有道理?其實都有,畢竟這事本身就帶點“象征意義,大家看個熱鬧,真要較真成效,還是得看后續跟進。
總結到這,其實話題很明白,這次臺灣青年教練進福州幼兒園推廣橄欖球,是體育多樣化的一個小切口,也是海峽兩岸交流的一個符號動作,現場氛圍活躍,參與感在線,家長和孩子都能體驗到新鮮感,但要說能帶動橄欖球在大陸、在福建實現突破,那還早得很,關鍵還是后續能不能持續、有無體系支持、有無賽事落地,否則就是一場漂亮的“擺爛,短暫火花后歸于沉寂,這波操作,值得點贊但還遠沒到回懟質疑的底氣,未來走向,還得看真功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