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充市高坪區青蓮街道大力探索“社區合伙人”治理模式,堅持黨建引領多元共治,在社區黨總支領導下,通過引入社會企業、公益組織、社區能人等多元主體,不斷提升社區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水平,繪就社區治理新圖景。
聯合、聯結、聯動,把社會資源“串”起來
“以前每次下暴雨都要全家總動員,樓上用桶接雨水,樓下搬家具防進水,自從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和雨污分流,我再也不擔心房頂漏水、雨水倒灌了。”民建社區居民殷家平說。
在老舊小區治理過程中,民建社區黨總支聯合南大梁高速收費站和水發公司、城南高速東收費站2家“社區合伙人”,建設雨污分流管道4公里,疏通管道6個、渠系2公里……“合伙人”先后實施10余項民生工程,惠及200余戶居民。
為破解社區資源薄弱難題,在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該社區整合4個機關單位、2所院校、4家新業態組織資源,通過簽訂合作協議、明確權責清單,建立了社區黨總支統籌,聯動轄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居民等N方力量的“1+N”“社區合伙人”隊伍,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
點單、派單、接單,把精準服務“送”上來
資源有了,關鍵是精準對接需求。民建社區通過“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合伙人’接單”模式,積極搭建服務對接平臺,統籌網格員走訪、壩壩會座談等多種方式,梳理形成“需求清單”“資源清單”,推動供需精準匹配,推動把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
需求與資源的精準對接,催生了一系列惠民服務。老年群眾渴望咨詢健康問題、了解身體情況,“合伙人”高坪區中醫醫院每月開展義診活動,提供健康咨詢服務;外出務工群眾想要寒暑假照顧留守兒童,“合伙人”轄區電子工業校、青蓮中小學組織志愿者師生開展義務補課、心理輔導等活動;家庭主婦、殘疾人等居民希望掌握專業技能、解決就業問題,“合伙人”“雙報到”單位區教體局協調開展技能用工培訓20余場次,幫助解決45名群眾就業難題……
“以前只有靠政策補助來維持生活,現在通過就業培訓,我也能自己創業增收了。”經營面包店的殘疾人黃勇夫婦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共商、共管、共治,把平安和諧“抓”出來
“社區鄰里和諧,居民幸福指數高,還被評為省級‘六無’平安村(社區)。”民建社區黨總支書記唐小華自豪地說。
社區通過吸納轄區內熱心居民,聯合轄區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綜治辦等“合伙人”,建立了聯動協同共治平臺,先后組織開展法律宣傳、司法維權、治安巡邏、反電詐宣傳、人民調解等服務活動50余場次,累計化解居民身邊矛盾糾紛40余起,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形成了家庭和睦、尊老愛幼、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社區新風尚。
通過“社區合伙人”模式,社區治理實現了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合唱”的轉變,民建社區將持續釋放黨建“紅色動能”,拓寬“社區合伙人”朋友圈,進一步織密為民服務網絡,打造更有品質、更有溫度、更有活力的美好家園。(李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