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印度外長蘇杰生在接受《新聞周刊》采訪時,直截了當地說:“把印美關系簡單等同于‘針對中國’是誤導,這是對復雜雙邊關系的過度簡化。” 話里話外,都在試圖淡化中國在美印走近中的關鍵作用。
可明眼人都看得明白——蘇杰生越急著“撇清”,反而越坐實了外界的共識:美印關系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全靠中國這個鄰居撐著。
這兩年,國際輿論場有個繞不開的話題:美國為啥突然對印度“掏心掏肺”?從2017年重啟“四方安全對話”(QUAD),到2024年批準向印度轉讓F-414戰斗機發動機技術;從聯合舉行“馬拉巴爾”海上軍演,到把印度塞進“芯片四方聯盟”——美國對印度的“好”,幾乎每一步都踩在中國的“痛點”上。
外界的結論很直白:美國拉攏印度,核心目的是“圍堵中國”。道理也簡單:中國崛起打破了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而印度正好卡在“印太戰略”的關鍵位置——它北接中國藏南,東臨馬六甲海峽,西控印度洋航道,是美國“遏制中國海上生命線”的最佳支點。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曾私下坦言:“沒有印度的配合,我們在印太的布局就是一盤散沙。”
可印度人不愛聽這個。蘇杰生在采訪里反復強調:“印美關系有自己的邏輯——經濟合作、技術共享、民主價值觀共鳴,這些才是基礎。” 他舉了例子:印度從美國買了C-17運輸機、“海上衛士”無人機,美國在印度投資了100億美元建半導體工廠,兩國還聯合搞了“氣候行動伙伴計劃”。言下之意:我們合作領域多著呢,別總盯著中國。
但問題是,這些合作真能脫離中國嗎?
就說軍售——印度買美國武器,表面是提升自身軍力,可美國為啥偏偏選印度?因為印度的邊境爭議天然對中國有戒心,美國正好能借印度的地緣焦慮,把印度變成“反華前哨”。再看半導體投資——美國一邊限制中國芯片產業,一邊幫印度建芯片廠,本質是想把印度變成“去中國化”供應鏈的一環。至于“民主價值觀”?美國自己都承認,當初拉攏沙特、土耳其這些國家時,可沒少談利益優先。蘇杰生為啥非得強調“美印關系不針對中國”?往深了說,是印度的“大國焦慮”在作怪。印度一直想當“有聲有色的大國”,既不想當美國的棋子,又想從美國那兒撈好處,更不想被中國看輕。要是承認“美印走近全因中國”,等于坐實了印度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工具”,這對印度的“戰略自主性”形象是毀滅性打擊。
另外,印度還得照顧俄羅斯的情緒。俄烏沖突后,印度一邊以“折扣價”買俄羅斯石油,一邊和美國搞聯合軍演,玩的是“左右逢源”。要是公開說“美印合作針對中國”,俄羅斯難免犯嘀咕:“印度是不是要徹底倒向美國了?” 到時候,俄羅斯可能減少對印度的軍售,甚至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再支持印度——這買賣,印度算得門兒清。
為啥美國要拉攏印度?說白了,印度的地理位置太關鍵了。中國60%的石油進口、80%的商品出口要走印度洋,而印度控制著馬六甲海峽、保克海峽等關鍵航道。美國要是能把印度拉進“反華包圍圈”,等于在“中國的能源生命線”上裝了個“閥門”。
再看“四方安全對話”。表面上是四個國家談“印太安全”,實際每次會議都繞不開中國。2023年“四方安全”峰會,直接把議題定為“應對中國在南海的‘擴張’”;2024年聯合軍演,模擬的是“中國軍艦進入印度洋后的反制”。連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都直白地說:“‘四方安全機制’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中國在印度洋‘寸步難行’。”
值得一提的是,蘇杰生在采訪里特意強調:“印度的外交政策只服務于印度的利益,沒有‘選邊站’這一說。” 可現實是,美國根本沒打算讓印度當棋手。美國給印度的好處都是有條件的——你得在關鍵問題上配合美國,比如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投票反對中國,在WTO支持美國的“產業鏈去中國化”提案。
蘇杰生急著撇清美印關系與中國的關聯,本質是印度在“大國面子”和“現實利益”之間的掙扎。可國際政治從來都是“看行動,不看嘴”——美國給印度的每一份好處,都標著“針對中國”的價碼;印度從美國那兒拿的每一分實惠,都得在遏制中國的問題上“投桃報李”。
說白了,美印關系能走到今天,中國這個鄰居既是美國的動機,也是印度的籌碼。蘇杰生再怎么掩飾,也改不了一個事實:要是沒了中國,美國犯不著對印度這么“掏心掏肺”;要是沒了中國,印度在美印關系里的“分量”,早該被打回原形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