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要的面子,中國已經給了,韓方要是真想站著接,就不該跪著看美國的臉色。李在明的歸李在明,川普的歸川普。韓國好歹也算混進發達國家的行列了,要是連應邀來華看場閱兵的氣魄都沒有,說出去都讓人笑話。
韓國人最近有點煩。煩啥呢?煩到底要不要來北京看閱兵。
今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閱兵式。按照韓聯社援引“韓方外交消息人士”透露的說法,中方正通過政府溝通和學者會議等渠道,探討邀請新晉韓國總統李在明出席相關活動的可能性,但尚未正式發出邀請。該消息在韓國引發了廣泛關注,其背后既關聯中韓關系的歷史脈絡,也涉及當前復雜的國際局勢。
回望10年前的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韓國前總統樸槿惠曾作為“自由陣營”中唯一出席的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那次訪問被視為中韓關系的頂峰,在樸槿惠回國之后,其支持率一度飆升至54%,創下就任以來新高。這一結果既源于韓國民眾對“外交獨立性”的認可,認為樸槿惠能頂住日本壓力訪華,維護了韓國的國家尊嚴,同時也與當時韓國社會對中韓合作的期待有關。韓方希望通過強化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協作,穩定朝鮮半島局勢,并推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持續發展。
然而,這段“中韓蜜月期”最終未能持續。在樸槿惠訪華后不久,朝鮮進行了核試驗、韓國部署了“薩德”系統,樸槿惠本人也因為“世越號”和“閨蜜干政門”等重大丑聞而黯然下臺。隨著一系列變故的發生,中韓關系迅速惡化。雖然文在寅在上臺后又把跑偏方向往回撥了一些,但中韓關系起起伏伏,終究是回不到2015年9月3日那天的盛景了。
都說這“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樸槿惠的前車之鑒在,現在韓國決策層有所顧慮也屬正常。
和10年前相比,如今李在明政府面臨的抉擇更為復雜。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7月3日,李在明在就職總統滿月之際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表示將“以牢固的韓美同盟為基礎,深化韓美日協作,并積極推動中韓、俄韓關系盡快改善”。
至于到時候來不來看閱兵,這事李在明暫時沒作任何回答。對此我倒是也能理解:如果直接說接受邀請,他可能會因“親中”標簽遭到國內保守派的攻擊;可以要是拒絕吧,又可能被解讀為不重視中方的善意,影響中韓雙邊關系的改善進程。
更關鍵的是,韓美同盟作為韓國外交的核心,在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李在明出現在中國閱兵這么敏感的場合,你不好說美國人會不會有什么過激反應。因此,韓國總統室對此態度謹慎,表示“需結合屆時的國際形勢綜合判斷”。
韓國的親美勢力始終強大,李在明不得不如履薄冰
此外,也有分析指出,李在明屆時來不來華看閱兵,這事大概率要看川普的臉色:川普要是來了,李在明應該也會來;川普要是不來,那這中間的變數就多了。
針對可能的兩難局面,有韓國專家出了個主意:要是到時候李在明本人不便出席,韓方可以考慮派遣代表團來華,如此既向中方表達了尊重,又避免直接引發國內爭議。不過,韓方需要提前和美國充分溝通,解釋此行的“實用外交”屬性,避免刺激美韓同盟關系。畢竟美韓關系才是韓國外交的重中之重。
韓國專家出的這個主意可以說是相當滑頭了,主打一個一碗水端平,力求誰也不得罪上,順便還向美國表了忠心。
雖然這么做看似最“穩妥”,實則卻暴露了韓國外交外強中干的底色。韓國人總愛把所謂的“自主外交”掛在嘴邊,可真到了需要硬氣的時候,偏要把“韓美同盟”的鎖鏈往脖子上緊一緊。當年連樸槿惠都能頂著日本的壓力訪華;如今李在明連個閱兵邀請都要反復權衡。捧著中國給的面子,卻眼巴巴地跪著等美國點頭。
“9·3大閱兵”十年才一次,而韓國總統5年一換,李在明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所謂“需要結合國際形勢綜合判斷”,說白了不過是要看川普的臉色行事。要是川普不來,韓國就縮著;川普來了,韓國就跟著。我反正是沒從中聞出半點“獨立外交”的氣息。
李在明的面子我們給了,川普的我們也給了,要是李在明還得看川普的面子才敢來,那一點意思都沒有
中國給的面子,本是遞到韓國手里的橄欖枝,可韓國偏要把它攥成燙手山芋,非等美國說“能接”才敢碰。要我說,李在明要是真想讓中韓關系盡快改善,在這塊真該好好學學人家樸槿惠。樸槿惠雖然后來干了不少糊涂事,但在來華參加閱兵式這件事上,我覺得她還是挺有膽識的。
想站著接面子,就別總把美國的臉色當鏡子照;要是非跪著不可,那這面子就算接得再“穩妥”,也不過是給美國當背景板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