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色達達曲河畔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訪客——六頭西藏馬鹿正踏著齊胸深的河水列隊前行。陽光下,它們金棕色的皮毛泛著流動的光澤,宛如一塊塊活的琥珀。
領頭的雄鹿不時昂首四顧,警惕地掃視著周遭,幼鹿則緊緊依偎在母鹿身側,小步蹚水的模樣憨態可掬。
這罕見的遷徙畫面,讓人們得以一窺這比雪豹更珍稀的高原精靈的神秘生活。
01
重達100公斤,肩高可達1.2米,跟馬有點相似
西藏馬鹿有個更富異域感的名字——錫金紅鹿。150多年前,科學家在錫金首次發現這種生物時,便被它們獨特的外形所吸引:作為鹿科中的"大塊頭",它們肩高可達1.2米,體重足有100公斤,僅次于體型龐大的駝鹿。
流線型的身軀裹著緊實的肌肉,褐色的皮毛不算厚重,卻在奔跑時勾勒出矯健的線條,遠遠望去,竟有幾分駿馬的挺拔姿態,"馬鹿"之名便由此而來。
若細看它們的模樣,更會被自然的巧思打動:雄性馬鹿頭頂生著威風的角,通常分6個叉,最雄壯的個體能長出8個叉,宛如一頂天然的桂冠;雌性雖無角,卻有著更為靈動的身姿。
季節更迭時,它們還會悄然"換衣"——夏季換上赤褐色的短毛,在草原上奔跑時像一團跳動的火焰;冬季則披上灰棕色的厚絨,與高原的蒼茫融為一體。
02
看似笨重卻是游泳好手
這些高原精靈偏愛棲息在高山森林與草原的交界地帶,既能在林間躲避風雪,又能在草原尋覓美食。
它們是天生的奔跑健將,四肢修長有力,一旦察覺危險,便能以驚人的速度穿梭于灌木叢中;更令人意外的是,看似笨重的它們還是游泳好手,渡過湍急的河流時,蹄子劃水的節奏竟如小船槳般穩健。
季節的變換牽動著它們的生活節奏:夏季蚊蟲肆虐,恰逢馬鹿換毛期,裸露的皮膚容易被叮咬,它們便集體遷往海拔更高、風力更足的區域,讓涼爽的風充當"天然驅蚊器";此時的活動也多在晨昏,避開正午的酷熱。
到了冬季,它們則調整為白天活動,趁著日照最暖的時候覓食,啃食樹皮、嫩枝和殘留的草葉,偶爾還會循著記憶找到鹽堿地,用舌頭舔舐礦物質,為身體補充能量。
03
雄性馬鹿阻撓雌性喝水,幾天后雄性才讓雌性下山喝水并乘機完成交配
而每年9-10月的交配季,更是藏著馬鹿獨特的繁衍智慧。
雄性馬鹿會展現出強勢的一面:它們會在水源地附近"設卡",連續兩三天阻止雌性靠近喝水。
當干渴的雌性們再也無法忍受時,雄性才會"網開一面",允許它們下山飲水——就在雌性們急切奔向水源的瞬間,雄性便會趁機完成交配。
這場看似"霸道"的儀式,實則是高原環境下演化出的生存策略。
交配成功后,雌性會經歷8個月的孕育,在次年春夏之交產下一只幼鹿,小家伙出生后不久便能站立奔跑,緊隨母親的步伐闖蕩高原。
04
比雪豹更罕見,全球僅存千余頭
盡管西藏馬鹿的身影充滿活力,它們的生存故事卻曾一度蒙上陰影。
這種僅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珍稀物種,比雪豹更為罕見——全球現存數量僅千余頭,是真正的"高原活化石"。
150年前,西藏馬鹿首次被科學界記錄時,種群數量便不算龐大。
由于缺乏保護意識,人類的捕獵和棲息地破壞讓它們的數量急劇下滑,到上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甚至普遍認為它們已滅絕。
直到1993年,我國科學家深入西藏山南地區的桑日、錯那等地,在崇山峻嶺中終于發現了它們的蹤跡,當時僅存約1500只。
為了守護這最后的種群,我國當即設立了面積達12萬公頃的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
如今,在一代代守護者的努力下,這些金色精靈終于重新在高原上繁衍生息。
信息來源:色達:誤認“羊群”驚遇國寶!干部巧錄馬鹿渡河珍貴影像,圣潔甘孜,2025年7月1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