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銘記,烈士安息。7月13日,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何家沖紅軍烈士陵園的薄霧還未散盡,為革命烈士描紅的程一航毛筆尖頓了又頓。這位來自信陽師范大學的大二學生,正在給一名革命烈士墓碑描紅?!袄蠋?,您看這位烈士犧牲時比我還小,只有17歲……”他的聲音顯得有些哽咽。 這是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學生社會實踐之“傳承大別山精神”實踐教學的第四天,來自全省的31所高校100名青年學子正在給何家沖烈士陵園的822座烈士墓碑描紅。
“這里還有一座‘無名烈士’墓……”隨著一聲輕呼,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聚攏過來。墓碑上沒有名字,只有一顆斑駁的五角星。帶隊老師鄭波輕聲講述:“在何家沖,像這樣連姓名都沒留下的紅軍戰士還有很多……”此刻學生手指觸碰那些被風雨侵蝕的名字時,革命先烈就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字符,而成為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標。經過不懈奮斗,同學們歷時4個小時完成了拂塵、描紅任務。
當天大家還參觀了何氏祠、重走了一段長征路、動手做了一頓紅軍飯。在何氏祠同學們碰到了 “紅軍洞”何大媽的曾外孫女何桂英女士。她得知同學們給烈士墓碑描紅的這一刻,眼淚潸然淚下,動情地給同學們講述了擁軍典范何大媽的故事。她家7名男丁,為了革命火種延續犧牲了6人,就連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倒在了路上。她還用微微顫抖的聲音回憶道,何大媽用自家山洞救護了13名紅軍傷員,為保護紅軍傷員余占海,在敵人恐嚇下,毅然用槍托撞瞎自己右眼。聽到這里同學們不自覺地濕潤了眼眶?!昂未髬層靡恢谎劬Γ瑸槲覀凕c亮了信仰的明燈?!毙抨枌W院的史天睿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道。
這份從碑前到灶邊、從山路到心尖的一日浸潤在全體學員的心中凝結為鮮活的感悟。后續,信陽師范大學“傳承大別山精神”主題實踐活動將引導學員帶著這些與歷史共振的觸動,依托“五個一”實踐成果體系,以講紅色故事、演紅色話劇、拍紅色視頻等方式,讓碑文中的赤誠、故事里的擔當、紅軍飯里的堅韌、山路間的赤誠,都化作可感可傳的精神火種,讓“大別山精神”在青年心中綿延不息。(胡晨佳)
審核:盧超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