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稀土領域,中方對美釜底抽薪讓其叫苦不迭,無奈之下,特朗普連出三招,只為在中方管制之下搶奪更多稀土。那么,這次美國究竟采取了怎樣的策略?這些招數又能否真正解決稀土問題呢?
近年來,中方頻頻在關鍵時刻出手,尤其在這次關稅博弈后,中方收緊稀土出口管制,尤其是銻、鎵、鍺等戰略礦物的出口。表面看,這只是一次正常的貿易調整,但對美國來說,這無異于“釜底抽薪”。美國不是沒意識到稀土的價值,但幾十年來始終沒能建立起自己的完整供應鏈,這一次中方加強管控,美方措手不及,只能被動應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曾是稀土領域的先驅。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礦在20世紀中后期曾貢獻全球稀土產量的絕大部分。但美國政府主動放棄了本土稀土產業,將“王牌”拱手讓給中國。如今,重建完整稀土供應鏈需15年、1200億美元投資,而人才斷層更為致命——全美從事稀土研究的專家不足百人,而中國相關領域工程師超過10萬人。
于是,壓力之下的特朗普打起了歪主意,歸納起來就是三招。第一招,打造獨立定價體系。路透社7月14日報道披露,美國政府正加速推動一個不依賴中國設定的稀土價格體系。為了刺激本土礦業投資,直接出手補貼,給稀土礦商設定一個遠高于市場價的“保底價”。
以MP材料公司為例,美國國防部愿意每公斤110美元采購,而當前中國主導的市場價僅為63美元左右,這種“高買低賣”的定價邏輯,并不符合經濟常規,卻彰顯出美方對稀土的戰略重視。但問題是,高定價雖然能暫時救礦企,卻可能推高整條供應鏈的成本。汽車制造商、電子廠商會不會為這份“愛國”買單?現在還沒人敢說。
第二招,回收舊電子產品。眼見稀土短缺,美國打起了“家底”的主意,過去被隨手丟棄的舊電腦、手機、服務器,現在被回收企業視為“寶藏”,從中提取稀土元素,成了越來越火的生意。數據顯示,僅2024年,這個產業已經貢獻了281億美元,預計未來增長率將達到8%以上。不過,這一招的問題在于,美國回收率太低。就比如,2022年電子垃圾高達近800萬噸,但真正被妥善處理的不足20%,想靠這個扭轉稀土劣勢,難。
第三招,第三國轉運,一句話,就是繞過中國出口限制。美國一些買家已經通過泰國、墨西哥等國家繞道拿貨。數據很直白——中國去年禁止向美國出口銻后,泰國和墨西哥突然成了中國銻的主要出口地,而這些國家并不具備大規模冶煉能力。這說明貨還是來自中國,只不過多繞了一圈。包裝換了個名字、標簽變了用途,稀土依然流向了美國。
中方對這些轉運行為早有警覺,今年5月,中國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已部署開展打擊走私專項行動。明確表態:任何規避出口管制的行為都將被依法查處。商務部也已作出回應:戰略礦產的軍民兩用性質決定了必須依法管制,而中國會平衡全球需求,合法合規者照樣可以拿到出口許可。
由此來看,特朗普這些招數根本無法真正解決稀土問題,定價機制只能解一時之急;“回收大法”雖然潛力大,但效率低、技術難、周期長,技術關卡也沒那么好超越;至于第三國轉運,終歸是打擦邊球,一旦中方加強查驗、升級出口許可證管理,這條路也可能很快被堵死。
這場稀土博弈,說到底是全球產業鏈重構的縮影。一邊是中國穩控資源,一邊是美國被迫另尋出路。眼下中國依然擁有主導權,美方的三招看起來聲勢浩大,但要構建完整的稀土產業鏈,不是靠補貼、回收和轉運就能完成的。路還很長,尤其是涉及高純度加工工藝和技術積累,特朗普政府要知道,這不是一場搶貨大戰,而是一場產業能力比拼,中國多年的沉淀,是其他國家一時難以追上的。
如果說美國打的是戰術牌,那中國走的就是戰略棋,稀土只是一個縮影,背后是技術、產業、人才和規則的全局布局。總之,資源管控不是零和游戲,而是國家利益博弈。中國依法加強管理,是為了國家安全,也是全球產業鏈穩定的體現。美國若一味逆流而動,靠補貼燒錢、繞道走私,最后恐怕還是得回到現實:全球稀土格局,還得看中國的臉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